心累的句子 > 经典句子 > 苏格拉底死亡原因和过程精选27句集锦

苏格拉底死亡原因和过程精选27句集锦

admin 2023-03-18 09:25 经典句子

苏格拉底死亡原因和过程

1、黎陆昕:是啊。如果深刻一点来认识,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早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要在审判中完整的讲述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是一个多好的机会,他怎么会选择离开?

2、于今:事实上,苏格拉底的朋友的确为营救他做了最大的努力,他们甚至买通了狱卒,只要苏格拉底同意,逃跑的计划会很顺利的实施。从以往的情况来看,有不少被判处死刑的人都跑了,雅典法庭明知他们在哪也不去追拿,跑了就跑了。但是,苏格拉底没有跑,而是从容地留了下来。至此,免诉,逼苏格拉底出走离开;免刑,逼苏格拉底法庭示弱;免死,逼苏格拉底逃离雅典。统统被苏格拉底拒绝,他要坦然的走向死亡了。

3、《何以成人何以知天:武汉大学基础通识课优秀作品集》分为人文卷和自然卷,共收录第一届基础通识课程优秀作品107篇。馆藏索书号:Z46/H317

4、司马:(笑)苏先生,你我既要死,那死也就非神所独知。

5、在阿尔西比亚德的抱怨中,苏格拉底对于他试图获得更为深入的哲学教导的尝试一再推托,但这一抱怨是不足为信的。

6、苏格拉底的父亲是石匠,蕴含着他后来对思想不断打磨雕琢的诘问求知法;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接生婆,意味着他后来自愿承担启发别人,充当他人思想助产士的角色。苏格拉底的妻子虽然是个泼妇,却深爱丈夫和家人,苏格拉底说,我和妻子之间就是在实践一种伟大的哲学。可以说,苏格拉底从他最亲近的人中汲取了哲学生命的最丰厚的养料。(苏格拉底死亡原因和过程)。

7、同样的问题,西尔贝克在《西方哲学史》导论是这样回答的:“我们之所以研究哲学,是因为在我们随身携带的精神行装中,就已经包括了哲学——不过我们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这一点——所以,我们最好还是对它多一些了解!”。如果把句子中的“精神行装”换成“灵魂”就会有点儿柏拉图的意思,至少在我看来会比较好懂一些。

8、「你没办法是因为这个观念是简单的。这把剑A的观念也是不朽的。即使这把剑已经被破坏了,灰飞烟灭了,但我们仍然保有这把剑的观念不是吗?我们仍然可以说,某一把剑不如以前的那把剑A好用。」

9、   厌恶人类是出于知人不足而对人死心塌地的信任。你以为这人真诚可靠,后来发现他卑鄙虚伪。然后你又信任了一个人,这人又是卑鄙虚伪的。这种遭遇你可以经历好多次,由其是你认为最亲近的朋友也都这样,结果你就老在抱怨了,憎恨所有的人了,觉得谁都不是好人了。

10、然而,西方现代体制是否就已经把苏格拉底之死衍生出来的问题彻底解决了呢?其实并非如此。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福山写了一本书叫《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他的主题很明显,并不是说时间停止了,而是说人类历史上的理想制度已经确定下来了,人类不会再有新制度的发明,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没有了,剩下的只是人类平庸而自由的生活史。他提出最后之人是“没有抱负的人”,认为在美国这样的大国里,“个人在国家的伟大面前显得十分渺小,使他没有任何主人的感觉。相反,在他所无能为力的现实面前他却感到自己十分弱小和无能”。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洗礼,我们回过头来看福山的“历史的终结”问题,似乎发现,原来福山是个“标题d”。历史不仅没有终结于一些意识形态式的大词,反而在全球化背景下衍生出民族冲突、贸易战、恐怖袭击、文明冲突、生态灾难等更多问题。

11、假如一个人还不识人性,就和人结交,他干的事就是不漂亮的,这不是很明显的吗?假如他知道了人的性情,再和人打交道,他就会觉得好人和坏人都很少,在好坏之间的人很多。

12、苏格拉底和莫勒图斯的真正区别,不在于他不能说服雅典人,而在于他不能取悦雅典人。真理往往是惹人讨厌的,而谎言往往是人们乐意接受的。申辩艺术的关键在于如何把自己的故事讲得打动人心。正如雅典有个演说家吕西阿斯曾帮人写了一个辩护词,那人读完后认为太好了,不会输了,一会儿,那人又敲门进来说,怎么回事,充满矛盾错误,太糟糕了,吕西阿斯说,放心吧,陪审团只会听一遍的。所以,苏格拉底的失败,不在于他的演说没有说服力,而在于他一直在说真理。深知真理必然伤人的苏格拉底非常清楚,他要么选择讲假话而生,要么选择讲真话而死。

13、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雅典人抓住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成为傀儡政权首领这个把柄,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把他送上法庭。

14、综上,哲学危险的弱点被阿尔西比亚德另有所图地有目的利用,并非哲学或者苏格拉底之过。

15、苏格拉底的哲学教育不应为阿尔西比亚德的行为负责

16、此句一出,苏格拉底思想中有关神灵的看法得以显现。他认为自己的气数已到,是神的旨意,所以他欣然接受。

17、如前文提及,阿尔西比亚德的理念与行为不能简单对应阶梯的某几阶,他从哲学教育中得到的只是思想观念,却用了不为人认可的方式去实践追求其理想。要归责的不是终点,而是途径。为他指出终极目标的哲学教育不应负责,即使终点是殊途同归:“爱也必然是奔赴不朽的”。最应该为自己选择的道路负责的只是他本人。

18、苏: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找不到一个标准的正方形,在哪里也看不到,谁也画不出,你同意吗? 

19、“我一生曾经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力求置身哲人之列。至于我努力得是否正确,有没有成效,我想我一到那里就会明白的;现在我马上就要到了,如果神愿意的话。”(69D)

20、黎陆昕:对的,这就是苏格拉底的自负。他低估了雅典民主的力量!

21、苏(保持思索的动作):这里是哪里?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抬头,看司马迁)一个东方人?莫非这里是波斯? 

22、苏格拉底被指控引入的新神是他所声称的指引他行动“灵异”。知识分子并不会对于苏格拉底的新神引入活动有过多的抵触情绪,但是出于这样一个容易被煽动的民众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

23、 在审判的过程中,苏格拉底申辩他一生都在从事哲学,追求知识、美德和灵魂的完善,苏格拉底称其申辩并不是为了避免使自己受到惩罚,而是为了避免议会的错误判决将一个无辜的人处死,从而给判处他死刑的法官带来伤害,也给雅典城邦和雅典城邦的法律本身带来伤害。苏格拉底说道:“法官并不是坐在那里把公正当作一种恩惠来分发,而是要决定公正在哪里,他们发誓不按个人好恶来定案,而是依法作出公正的判决。”

24、《裴洞篇》哲理和文学性兼具,读来像是眼前上演了一出苏格拉底人生最后时光的悲剧。在所有见证这一事件的人当中,却没有柏拉图的身影。按主要叙述人裴洞的说法,原因可能是“柏拉图病了”(59B)。(《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p20以下援引未注出处的都摘自此译本)

25、博严同学的文章,末尾有一句:“二人停止了呼吸。”真神来之笔也!苏格拉底与司马迁,在“停止呼吸”之前,居然神奇邀逅,司马氏向苏氏讲“人固有一死”,苏氏向司马氏讲“灵魂不死”,这种“关公战秦琼”式的对话虽然纯属杜撰,但给读者的启示却是多方面的:关于死亡的思考与对话,既是跨时空也是跨语言的。所谓思考死亡,无问西东。(文学院教授李建中)

26、虽然没有明确地指出,这个论述实际上把灵魂和关于美、好、公正等绝对存在的型(相)提了出来。按这个论述的逻辑,当一个人感知到美好的事物时,它们唤醒了这个人出生之前就已经获得的美好的“型”,这个“型”是灵魂拥有的知识。

相关句子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