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精选87句集锦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精选87句集锦

admin 2023-03-11 09:27 句子大全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在他死后刚四个月,其子司马炎便迫不及待的代魏称帝,国号晋,追封司马昭为文帝,至此立国四十五年的魏国正式灭亡。

2、具体一点来说,“司马昭之心”事件的直接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在那个极重“君臣名分”的时代,司马昭为何要把自己的“不臣之心”表现得路人皆知?

4、就像汉末混乱,不能归咎于汉朝的创始者西汉刘邦、东汉刘秀一样,晋朝的腐败混乱,也不该完全归罪于司马昭之心。

5、没错,诸葛诞正是诸葛亮的堂弟,在魏国官处显任,此次出兵是不满司马氏专权。诸葛三兄弟分仕三国,自古以来就有“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的说法,而“魏得其狗”说的正是诸葛诞。(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6、朝野上下,宫廷内外,因为这样一句话无不牵涉其中,反复的试探和斗争、无休止的权力倾轧和算计,取代了当时曹魏正常的政治秩序,如何在这样的政治乱局中获得最大的利益成为了统治阶级最为用心的事情。与此同时,曹魏政权面临的是内有“正统之争”,外有“敌国犯边”,这一切都在昭示曹魏政权的奄奄一息,或许也是“司马昭之心”所预设的。

7、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代魏自立,急需建立功勋,于是此时提出伐蜀的主张,并任命钟会和邓艾为主将,率军伐蜀。

8、而曹髦对于司马昭的专权跋扈非常不满,在甘露五年(260年),他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9、司马氏的历史罪过,并不是代曹魏而立,而是之后司马氏自己政权的混乱,致使中国进入了三百多年混乱时期。尽管晋朝带给华夏民族统稳定的局势过于短暂,但朝代更替是必然的历史规律,是任何人左右不了的。

10、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击司马师的军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眼疾发作,病情加重。急招司马昭来到许都军中,不久司马师病死,将大将军印绶交付司马昭。

11、那么曹髦判断的对吗?当然对!虽曹髦只带着宫中的仆从等“乌合之众”,但路上却没有一人,哪怕是司马伷率领的正规军,一见曹髦便都吓得退走,没人敢拦,任凭曹髦直扑司马昭府。

12、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对孙吴发动南征,司马昭统帅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一路伐吴,在东兴之战被打得大败。

13、张飞扬还说什么自己是雄狮,而张雪是母狮子,这个不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吗?张雪如果有选择,根本不会选择这个张飞扬做宿主。

14、高平陵之变后,整个曹魏政权已经被司马氏架空了,但司马懿是个成熟的政治家,时机不到他不会轻举妄动,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他虽然掌控力曹魏政权,但始终没有废曹自立。

15、实质而言,倒不如刘禅做一个安乐公,献帝做一个山阳公更值得推崇。

16、有句话叫“语不惊人死不休”,曹操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给自己判了死刑,留下千古骂名;曹操的重孙曹髦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判了司马昭的死刑,让司马昭永世不得翻身。老曹家的人,说话那叫一个毒哦。

17、(成语拼音)sīmǎzhāozhīxīn,lùrénjiēzhī

18、此后,姜维又侵扰陇右,魏帝曹芳只得任命司马昭为征西将军,驻军长安。姜维撤军,司马昭平定西北胡虏,再次被封为新城乡侯。

19、据《汉晋春秋》记载: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20、司马昭虽然经过父兄的两代积累,已经具备了篡位夺权的实力,但是,终究在这中间还有一层窗户纸是他不能轻易、不能主动去捅破的。这层纸要破,只能破在敌人手里或者别人手里。

21、当初,都清楚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众人都力劝曹操称帝,但曹操拒不接受。

22、虽然诸葛诞的才能和名声不及两位堂兄,但他本身也是有过人之处。诸葛诞此次出兵汲取了前两次兵败的经验,做了充分准备,还联合东吴为援,东吴派遣第二次叛乱失败投降的文钦率兵相助诸葛诞。

23、倘若曹操地下有知的话,估计他会狠抽曹丕,大骂曹叡,却要抱着曹髦放声大哭,喊出:这特么才是我真正的曹家子孙!

24、司马昭摇了摇头说:“我也很佩服王经是个正直的人,无奈却不忠于我,只好把他杀掉了。”

25、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这句话是魏帝曹髦自感皇权日益被孤立、圣听逐渐被蒙蔽,决定孤注一掷,率众声讨司马昭时所说的。

26、实为傀儡皇帝的曹髦忍无可忍,于是召集亲信大臣密商对策。曹髦愤怒地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朕不能坐以待毙,今日和众卿共商大计,铲除这个逆贼!”魏甘露五年(260年)夏,曹髦亲自仗剑,率三百余人向司马昭发起进攻。由于事先有人告密,司马昭早有准备,所以曹髦的人马倾刻间被瓦解,曹髦也被杀死,年仅20岁。

27、以曹魏政权为例,从魏明帝曹睿大兴奢靡之风起,内生性危机的种子已然埋下,世家宗族子弟只知享乐不知社稷,文武百宫贪敛盘剥而不知恤民。无论是营芳还是营髦,凭他们的资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这种危机的。在外,蜀汉、东吴以及北方游牧民族又虎视眈眈。

28、这首诗很快就传到司马昭耳中,司马昭勃然大怒,身带佩剑上金殿兴师问罪。曹髦忍无可忍,于公元260年(甘露五年)五月初六夜,命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在陵云台部署甲士,并召见王经、王沈、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其辱,今天我要带你们一起出去讨伐他。”

29、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掉司马师,事机泄密,司马师杀死了参与者,逼迫郭太后废掉了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30、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31、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32、司马氏完全掌控了朝廷,但并没有完全掌控地方实权,也遇到了地方势力的抵制。正元二年(255年),毋丘俭、文钦等在淮南发兵勤王,司马师率大军东征,司马昭兼任中领军,留守洛阳。

33、而且,“弑君”的罪名总要有人承担的,所以成济成了“弃卒保车”的弃卒,被夷灭三族。而“为主分忧”的贾充却在西晋的时候贵为国丈。

34、事后,成济被夷灭三族以堵天下悠悠众口,同时,司马昭又杀了没有向自己告密的王经以绝后患。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被拥立为新的天子,后来更名为曹奂。

35、甘露五年(景元元年,260年)四月,曹髦被迫再度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再次推辞,没有接受。

36、王经为人忠义耿直,对司马昭骄横跋扈、恣意篡权的所作所为很看不惯,但是眼看着对方权倾朝野,自己人微言轻,又没有能力阻止,只能在私下里暗自悲叹,感慨一番。

37、所以,司马昭毫不掩饰自己的政治野心,甚至不惜夸大自己的意图,这样能给年少不成熟的曹髦施加更大的政治压力。毕竟,天赋不错,成长得也不错的曹髦同时也给了司马昭很大的压力。

38、南面精灵森林虽无大动作,但也是屯兵百万驻扎关外,其心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只等待时机成熟便将发起狂涛骇浪的攻击。

39、我们知道,曹操,一代枭雄,也只敢"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敢“自立为王”,直到曹丕手里,汉室名存实亡已久,才敢自立称帝。司马懿,一是隐忍,也只敢在高平陵政变中对曹爽下杀手,而对曹芳依然要护其周全。司马师,称霸朝野,也只能对曹芳行废立之事,对曹髦行拥立之功。可以说,在封建体制里,皇权是有一层神秘的外膜在时刻保护它的,那就是世人的正统意识。

40、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对孙吴发动南征,司马昭统帅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一路伐吴,在东兴之战被打得大败。

41、司马昭在整个魏国,只需要对一个人尊敬,这个人便是当时魏国的皇帝曹髦。曹操和曹丕做梦也不会想到,父子两辛苦打下的江山,只传到了孙子这里,就摇摇欲坠。

42、结果成济过去就一矛刺死了曹髦,随后司马昭听闻消息后,立刻就吓瘫了!因为这种在光天化日之下,杀皇上的事太骇人听闻,司马昭根本承担不起这罪名和恶名。

43、甘露元年(256年)正月,司马昭加大都督职衔,允许“奏事不名”。六月,晋封为高都公,封地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晋号大都督,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又辞让不受,八月加赐黄钺,增加封邑三县。

44、对司马师来言,什么三马同槽,分明是马化飞龙——没有我爹,你曹魏能扛得住诸葛亮吗?没有我爹,能平得了辽东吗?没有我爹……总之吧,没有我爹,你们曹魏早就完蛋了。

45、这样一个场景,像极了汉献帝时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曹操的儿子逼迫汉献帝禅位;谁曾想曹家的后人,也会有这一天存在。如果汉献帝泉下有知,应该会乐开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源自三国时期真实历史事件司马昭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权臣,当时司马家族已经掌握了朝廷的实际大权,曹家人面对这样一个情况,也只能够忍气吞声。有了权力之后,人就会变得飘飘然,想要行使自己的权力。

46、曹髦看到司马昭亲自率领大军回到洛阳,知道已经无法改变这一局势,不得已只能让司马昭接替司马师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内外驻军、录尚书事,辅佐朝政,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坚辞不受。

47、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但也就是一个傀儡罢了,这是司马氏的权利越来越大,同时又趁机灭掉了蜀国、跟着又灭掉东吴,即将一统天下,但司马昭跟他父亲一样,也能忍,在世时没有废曹自立。

48、一个位高权重的权臣,且明知道已经引起了主上的忌恨,如果还不思考自身的安全问题,只能说明这样的权臣只是一个得意忘形的匹夫,如同前朝的何进一样。但是司马昭显然不应该是这样的人,从之前的经历和之后的应对都可以看得出来,如此只能说明司马昭早有准备。这也足以说明王沈、王业为什么会掉头向司马昭告密,也足以说明司马伷为何不会强加阻止,而贾充为什么会在那里严整以待,并且肆无忌惮。

49、登基后的曹髦,别看是个小屁孩,但却明白如今的曹魏天下,已经被那三匹马啃成了啥样子。一面对气势汹汹的司马师退让,授予他“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

50、公元249年,司马昭之父司马懿终于卸下伪装的包袱,停止了将近三年的装病生涯,趁着政敌曹爽和天子曹芳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之时,封锁宫门,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并以谋反罪诛杀曹爽及其d羽三族,从此开始专权国政,这一事变史称高平陵政变。

51、初听这句话,感觉这句话的背后是穿透纸背的狂妄。司马昭作为一个臣子,敢于把自己的野心暴露到“路人皆知”的地步,这是何等的目空一切?又是何等狂妄自大?

52、于是贾充和一个叫成济的人,于慌乱之中强行接过剧本。据《汉晋春秋》记载: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蓄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于背。

53、有句话叫“语不惊人死不休”,曹操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给自己判了死刑,留下千古骂名;曹操的重孙曹髦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判了司马昭的死刑,让司马昭永世不得翻身。老曹家的人,说话那叫一个毒哦。

54、三国时代魏末,魏王朝大权渐渐旁落。战功卓著的司马懿与魏宗室为权势明争暗斗。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在洛阳发动政变,诛灭曹爽集团,从此魏国的实权为司马氏掌握。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都握着军事重权,尤其司马昭。在位至大将军后,权重一时,大肆屠杀曹氏家族人员。进而威逼魏帝曹髦让位于他。

55、显然曹髦的这个结论,是另有目的!当然你也可视为,他是在逼群臣站队!因为曹髦是以少康自比,故而潜台词就是,支持我这结论,你就是我的人,那就跟着我光复曹魏!

56、首先,我们都知道当初司马懿在曹爽手中抢夺兵权的事情,自从曹爽失去了兵权以后,曹魏江山便彻底被司马懿掌控了,司马懿不仅仅控制了朝廷,而且拥有强大的兵权,司马家的地位也基本上稳定了,但是司马懿始终没有称帝。

57、此时的曹髦,如果认账,就像汉献帝一样,主动禅位,求得一时平安也就罢啦。

58、随着“高平陵之变”结束,司马懿虽掌控了曹魏大权,但忠于曹魏的势力却并未束手就擒,很快“汝南三叛”中的第一叛,王凌之叛就汹汹而来。司马懿只得拖着老迈身躯,算平息了这第一叛,不过司马懿却也被熬到了油尽灯枯的局面。

59、司马师同意了,一个14岁的小屁孩有啥可怕。同时他更明白,郭太后之所以强推曹髦,也是为了自己着想,你让“八竿子打不着”曹据当皇上,她这太后还怎么玩?就这样曹髦登基!

60、司马师换皇帝,很快就引发了“汝南三叛”中的第二叛,毌丘俭、文钦起兵,司马师不顾患有眼疾,带兵平叛,却被文钦之子文鸳劫营时,吓的眼珠子掉出了眼眶,虽最终平叛了毌丘俭、文钦,却也一病不起。

61、实质而言,倒不如刘禅做一个安乐公,献帝做一个山阳公更值得推崇。

62、从上述的情况来看,表面上是曹髦按捺不住内心的恐慌和激动,急于求成地想把司马昭永绝后患,所以为了鼓动人心说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千古名言。而细思之下,这一切似乎都是司马昭一步一步布下的陷阱与圈套。

63、公元260年,皇帝曹髦已经二十岁,他眼见威权日去,国家政事自己不能做主,心中不安,又常忧虑被废受辱,于是在殿上召集百官打算废黜司马昭。

64、曹髦并不是在被杀前感觉到司马昭的威胁,为何会在仓促之间选择孤注一掷?

65、公元255年,魏国再次发生叛乱,毌丘俭、文钦等在淮南发起勤王,司马师带病亲征。期间,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营,司马师虽然平定了叛乱,但惊吓过度,致使眼珠震出眼眶,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66、这其实也应是曹髦所预想的结果之否则他不会说“况不必死邪”。也就是说,曹髦喊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随即亲自讨伐,是在用帝王最后的尊严,对冲司马昭的权威,把局面彻底搞乱——乱了,他才能有机会!根本就不是无脑送死或鲁莽行事。

67、至此,大家都已经清楚,司马昭这是在仿效王莽、曹操等的套路,是在改朝换代的节奏。

68、司马昭也并没有因为刺杀了曹髦而一劳永逸,曹髦之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用来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和借口。首先是刺杀曹髦的直接凶手成济被夷灭三族,成了政治斗争下的第一个牺牲品。后来成济的兄弟为其鸣不平,又被剿杀。其次,被推上皇位的曹奂,通过曹髦之死,彻底地认清了自己的处境,唯命是从,而小心翼翼。然后是朝中有些旧臣始终只肯自称“魏臣”,即便是是到了西晋司马炎时期,还有如司马孚这样的人自称“魏臣”来羞辱司马政权。最后,“弑君”的罪名也让司马昭以及司马氏的名声彻底臭了,很多时候在强权的压制下,众臣敢怒不敢言而已,背后的非议却是一直存在的。这也导致司马炎建立了晋朝,也只敢言孝,不敢言忠,一系列因素为晋室埋下了亡国之患。

69、如果我们只是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一句话看做是曹髦的一句“讨贼”檄文,那么我们终将流于事情的表面。只有换一个角度,或许才能得到恍然大悟的明了。

70、“司马昭之心”事件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曹髦对司马昭痛下杀心,最后反受其累,死于非命。但是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地方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至少是不符合常理的。我们首先进行简单地梳理:

71、那么当时成济,就真没别的办法吗?当然有!须知,曹髦率领的是乌合之众,你杀皇上干啥?把这些毫无战斗力的乌合之众干掉,用盾牌手等围困住曹髦等,总之别人随便杀,破其声势,想方设法困住皇上就成了!

72、当一切按照司马昭所设计的方向进行时,曹髦也就必死无疑了。司马昭所忌讳的那层窗户纸也终于被捅破了。

73、这句话体现出司马氏对夺取天下的野心,其实这句话之前还有一句,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句话跟诸葛亮有关,前面有诸葛亮数次北伐失败,后来才有司马氏建立政权。

74、之后,曹髦被司马昭心腹贾充指派的成济所弑。王经因为没向司马昭报信邀功,他及其家属被拘捕交付廷尉处置。王经被诛杀的那天,他旧日的随从向雄痛哭流涕地去法场上为王经收尸,悲哀之情感动了整个街市之人。

75、曹髦在声讨司马昭的过程中被“意外”刺杀,先不说这背后是有意还是无心,但不得不说,这对本已羸弱不堪的曹魏皇权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后来被推上皇位的曹奂再也无力甚至无心再起反抗。

76、公元264年,司马昭灭蜀之后居功至伟,曹奂下令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想当年曹操就曾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加九锡。所以这个阶段基本就是篡权的前奏了。

77、年已二十岁,继位已经六年的曹髦,都习惯还称作小皇帝。其实,这个年龄段,在历史上也不乏有杰出的帝王,曹髦也是一个热血帝王,立志重建曹魏政权的辉煌。

78、正始十年(249年),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亲信皆随同前往。司马懿趁机发动了政变,铲除了曹爽势力集团,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懿死后,司马氏兄弟更是牢牢地控制着曹魏的政权。

79、终究还是曹髦太年轻,在焦虑和屈辱的双重刺激下,一脚踏进了司马昭的陷阱。当初司马师病死在许昌的时候,曹髦就打算趁机收回大权,那时他就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在自己认清或者扶持自己的嫡系力量的前提下,贸然而幼稚的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所委派的官员都是自己的信得过的心腹,结果所托非人,致使计划失败。

80、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司马昭对曹魏的忠诚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卖命或愚忠,替皇帝卖命的忠臣属于最低等的忠心。古往今来,士大夫对皇家的忠诚标准,除了维护社稷、延续统治地位之外,爱民才是最高道德准则。司马昭所做的,恰恰是“安内、攘外”并举,凝聚民心,帮助皇权维稳,消弭了内生|生危机;“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招抚异族,使得外生眭危机也不复存在,所以“海内得以休息”:试想,如果司马昭不作为或不做权臣做犬臣,跟着小皇帝一起继续罔顾民意.放任土族,不思进取,一边反人民一边维稳,那就是政治乱伦了,何来曹魏国泰民安?其子司马炎又何来实力去完成大一统局面?

81、这是一个难得的收回权力的机会,魏帝曹髦自然不肯放过,趁机命令司马昭镇守许都,令尚书傅嘏率领六军回京师。但曹髦的如意算盘并没有如愿以偿,司马昭采纳傅嘏及钟会的计谋,亲自率军回到京师。

82、至此,大家都已经清楚,司马昭这是在仿效王莽、曹操等的套路,是在改朝换代的节奏。

83、话说六月的一天晚上,司马懿做了个恶梦:被他杀掉的王凌,还有早已去世的贾逵等曹魏忠臣,齐齐指着司马懿的鼻子喝骂,仿佛随时扑上来要咬他一口,司马懿被吓醒了,是一身的冷汗!

84、曹髦没有听从王经的规劝,从怀中拿出黄绢诏书扔在地上说:“我意已决,都不要再劝了。”说完就进内宫禀告太后。

85、所以当时流行一句话,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曹髦作为曹魏政权名义上的皇帝,他自然也知道司马昭的野心,他想把权力重新夺回来,竟然打算自己亲手动手,突袭司马昭,结果惨败而归,自己也被杀掉了。

86、如今一提曹髦诛杀司马昭,人们只记住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认为曹髦太年轻啊,或太鲁莽啊,总之不应该,因为随后他就被成济给杀掉了。但可知,其实后面还有这么一句吗,尤其是“况不必死邪”(不至于死掉)!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