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精选29句集锦

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精选29句集锦

admin 2023-03-24 08:39 句子大全

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

1、孟德斯鸠在意大利旅行期间遇见了传教士Fouquet(汉名傅圣泽)。傅圣泽是法国人,1699年到中国传教,在江西、福建等地居留二十年。1720年,他受教会派遣回欧洲,在罗马与孟德斯鸠相遇则在1729年。孟德斯鸠在罗马逗留期间,多次会见傅圣泽,据他在《意大利游记》中说,傅圣泽是他在罗马时晤谈最多的人之一。《随笔》记录了他们1729年2月1日的一次谈话,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和伦理道德观念等。(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

2、克察,《中国图志》(A.Kircher,LaChineillustrée,1670年)

3、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气候决定论;

4、不但商人们造假,连普通百姓也参与进来。英军在鸦片战争期间,向中国百姓买了很多蔬菜和猪肉,有时候会发现买来的是注水猪,令英国人大摇其头。

5、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如果施政过于暴戾,很容易触发人民的反叛,而一旦发生叛乱,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民一呼百应,君主便有丧失帝国和生命之虞。而在其它专制国家中,即使施政暴戾,由于人民尚不至于饿死,所以不会铤而走险,揭竿而起。

6、当时的法国作家格雷姆曾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中华帝国获得人们的特殊的注意与研究……中国太遥远了,没有人去过也没有人能对他们的报道提出异议。然后是哲学家运用这些报道,从中提取各种有用的资料,来批判自身社会的弊端。”

7、  不过,孟德斯鸠也说,中国的立法者是明智的,他们并不完全受到气候因素的控制,要把道德从物理的决定性因素解放出来。物理的因素使人倾向于静止,而道德的因素使人远离物理的因素。这样,中国的立法者的目的是便于履行生活的义务,使宗教、哲学和法律全都合乎实际。炎热的气候使人懒惰,但是中国的皇帝则鼓励臣民勤劳。“中国的皇帝每年有一次亲耕的仪式”,鼓励人民从事耕耘,给最优秀的农民“八品官做”。“中国汉朝的第三个皇帝文帝亲自耕种土地,又让皇后和嫔妃们在皇宫里从事蚕织。”(100)

8、然而,内心稍微平静,即由黑格尔的中国批评想到鲁迅的国民性检讨。他写《阿Q正传》,对中国旧文化的针砭力度有过于黑格尔。

9、        以孟德斯鸠的思想为起点,我们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当然渴望中国成为一个人人皆具美德的美好社会。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的道德说教名篇《弟子规》,以及更早的道德哲学著作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对何为美德做出了精辟的阐述,并充分地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德和美好社会的向往。如果这些道德典籍中的美德可以成为中国人的内在精神和实际行为,则中国早就成为一个人人具有高尚品德的美好大同世界了。那么,在熟读四书五经的基础上,历朝历代的大量贪官污吏是从何而来的呢?而他们为何又会前赴后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进一步,没有贪官污吏的大明王朝或许不会灭亡,没有贪官污吏的大清朝或许也不会灭亡!但事实正相反,明清两朝都因熟读四书五经的贪官污吏的大肆横行而灭亡了。

10、少年最终迎娶了一个中产阶级女,她知书达理,工作稳定。而当年村头的那个马尾辫大眼睛姑娘,嫁给了隔壁村的癞子王二。

11、如果没有欧洲人,人类一样可以发展出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只是会多花一些时间而已。这说明,科学、哲学、历史、民主、数学等东西并非西方所独有的,世界其他地方也有。

12、雷诺多(译),《九世纪两位穆斯林的印度和中国游记》(Renaudot:,AnciennesrelationsdesIndesetdelaChine……,1718年)

13、我们的传教士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漠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那末,我所建立的三种政体的原则的区别便毫无意义了。

14、总结:东亚有没有科学、哲学、历史等这些东西,主要看如何定义。

15、从宋朝到清朝,假货从来没有绝迹过,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遍及全世界。历代官府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过来。孟德斯鸠以为中国法律不制裁造假,这肯定是不可能的,历代都有制假贩假者被抓被杀,可哪里管得过来。

16、  其次,共和国提倡节俭,而君主国和专制国必须奢侈。君主国的奢侈是享受自由的成果,而专制国是在滥用奴役谋取好处。孟德斯鸠引用建文帝的话说:“我们很是奢华,连老百姓不得不出卖的儿女的鞋子也要绣上花。”(44)中国的奢华导致了革命,孟德斯鸠说,中国历史经过了22个朝代,每个朝代的开始是好的,开国皇帝们经过了战争的艰苦,他们崇尚品德害怕淫佚,他们保持了品德、谨慎和警惕。但是经过了三四个君主之后,后继的君主成为了“腐化、奢侈、懒惰、逸乐的俘虏”,他们把自己关在深宫,精神颓废寿命短促,皇室由此衰落。权贵兴起、宦官得宠、帝国灭亡,周而复始,中国“经历了二十二次一般性的革命”。(45)中国经常发生饥荒,由此盗贼多有。当有一个盗贼的军事团体壮大进驻京城的时候,帝国就会消亡。对西方的皇帝而言,如果他在世的时候统治不好,那么他来世的幸福、今世的权力和财富就会减少;而对中国的皇帝而言,如果他统治不好,他就会丧失他的帝国和生命

17、黑格尔没有到过中国,也不懂中文,他的中国观疑似人云亦云,而与他一贯的严谨学风相悖。再说德国属于典型的欧陆国家,与海洋体系的英、法相比,现代民主政治意识的发育天生迟滞,黑格尔本人就是一个国家主义系统精致的泡制者与热烈的鼓吹者,这使他在某种思想领域缺少话语权。人格、自由、独立的理论是卢梭、洛克等人的专项,由他来讲殊少说服力。

18、据笔者统计,孟德斯鸠在下列著作中都论及了中国:《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思想》《随笔》《地理》和《论一般专制政体》。在这些著作中,中国占有重要地位。例如《论法的精神》共三十一章,其中提及中国的多达二十一章五十三节。又如孟氏生前未版的《地理》,是一本为写作搜集素材的笔记,其中大部分是他阅读有关中国的书籍时所作的摘录的随感,堪为“中国专集”。

19、1731年,在华的法国传教士Prémare(汉名马若瑟)将译成法文的《赵氏孤儿》托人带回法国,交给他的好友富尔蒙。这个译本被杜赫德编入他的《中华帝国全志》,初版于1735年,单行本则迟至1755年才问世。可是,孟德斯鸠早在1733年就在《随笔》中记下了他读《赵氏孤儿》后的感想。这就是说,他在《赵氏孤儿》译本出版前读过手稿。而能提供手稿的人只有两个:杜赫德和富尔蒙。现有的材料表明,孟德斯鸠与杜赫德不曾有任何来往,因而,提供手稿的人很可能就是富尔蒙。可见他们的关系确非一般。

20、其结果,“很容易变为极度的自暴自弃”,正因为自暴自弃,便造成了不道德。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人以撒谎著名,随时随地都能撒谎。朋友欺诈朋友,假如欺诈不能达到目的或者为对方所发觉时,双方都不以为怪,都不觉得可耻。他们的欺诈实在可以说是诡谲巧妙到了极顶。”

21、  在政治制度方面,孟德斯鸠认为,古代中国专制与法律并行,法律试图遏制专制的政治,但是在实践上却徒劳无益,“它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55)

22、由此可知,孟德斯鸠的研究方法虽因注意以事实支持理论而超越前人,但其弊病也显而易见:先作出结论,再寻找甚至剪裁事实来支持这个结论。他自己曾这样说:“我建立了一些原则。我看见了:个别的情况是服从这些原则的,仿佛是由原则引伸而出的;所有各国的历史都不过是由这些原则而来的结果”。正因为他建立了一些原则,中国这个“个别的情况”也只得“服从这些原则”,即是说服从建立他的政体学说的需要了。

23、14世纪中叶,意大利人裴哥罗梯在《通商指南》中写:“据商人曾至契丹者言,由塔那至契丹……全途皆平安无危险”。

24、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观察和研究当然不局限于政治制度。他对中国的历史、哲学、宗教、人口等等都有不少论述,有的还颇有见地。限于篇幅,此处只能从略。

25、所以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去了解中国史,是一箭双雕的最佳选择。

26、17世纪,欧洲人高呼理性,启蒙运动到来了。

27、  第孟德斯鸠对他那个时代传教士关于中国的评论进行了质疑。他说,杜亚尔德的《中华帝国志》、德麦兰和巴多明神父关于中国政治的书简,对中国政治称赞有加,称中国“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孟德斯鸠的疑问是:“是不是我们的传教士被秩序的外表所迷惑了呢?是不是因为在那里,不断地行使单一的个人意志,使他们受到了感动呢?”(47)孟德斯鸠说,不可否认,中国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俗使中国的政治带有自己的独特性。其共和国需要监察制度,而专制国家并不需要监察官,但是,中国例外,它有自己的监察制度。(48)其在中国,刑罚越增加,他们就越临近革命。这一点类似于共和国和君主国。(49)其中国既不同于完全专制的俄罗斯,也不同于共和的英格兰,因为俄罗斯抢劫经常杀人,英国抢劫从来不杀人,而中国抢劫不常杀人。(50)其专制国家是需要奢侈的,但是中国人口众多。人口和饥荒遏制了奢侈,中国的皇帝为了维持帝国的存在,就鼓励勤劳和节俭。这使得中华帝国带有共和国的特点。他举例说,唐高祖所谓“一男不耕,一女不织,帝国内便有人受饥寒”,明朝永乐皇帝禁止挖宝石、关闭矿山,都是皇帝提倡节俭的表现。(51)但是,孟德斯鸠设问:“一个国家只有使用棍棒才能够让人民做些事情,还能有什么荣誉可说呢?”(52)在他看来,秦朝和隋朝灭亡的原因,就在于君主们不愿意行使一般性的监督,而是事事都让自己来管理。(53)西方早期的传教士赞美中国的政治,也许是他们被中国政治的外表所迷惑,也许是来自气候的物理原因,中国政府没有达到专制政治应有的腐败的程度

28、  严复在译案中,对中国多妻制度及近代的改革作过评价。他说,中国的多妻制源于《周易》“一阳二阴”之说,认为中国“多妇之制,其累于男子者为深,而病于女子者较浅”,“大抵如是之十家,其以为苦境者殆九”。要改变多妻的制度,中国会面临诸多的问题:其中国为宗法社会,“无后不孝之说,鲠于其间”;其中国早婚的风俗,会使“乾运未衰,而坤载先废”;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果“配非所乐”,由此不能“禁别择”;其女子如果不能自食其力,那么多妻下的子女就不能养。由此,严复对中国近代废除多妻制抱有怀疑的态度,“吾国他日大忧,将在过庶”,“使中国旧俗未改,宗法犹存,未见一夫众妻之制之能遂革也”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