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博尔赫斯简介精选43句集锦

博尔赫斯简介精选43句集锦

admin 2023-04-20 02:09 句子大全

博尔赫斯简介

1、博尔赫斯和儿玉乘坐热气球,“像天使或飞鸟似的置身高空”,感受真正飞翔的感觉

2、题图:博尔赫斯,1975byRichardAvedon

3、引完这句话后我又突然感到,对博尔赫斯来说,只怕不会接受“神秘主义”一说。神秘未见得是博尔赫斯的初衷,更不是他的目的。在博尔赫斯那里,没有哪部过去时代的著作可以说神秘,在他眼里,一切都昭然若揭,一切都“忠于事实”,因为一个再也不能用眼睛去看世界的人,会比任何双眼完好的人更能感受时间在他内心流过时产生的撞击与抚摸。

4、内容简介:在这本随笔集里,著名诗人、作家远人通过对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卡夫卡、博尔赫斯、福克纳、加缪、朱生豪、傅雷等作家作品的阅读,审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提炼出不与他人重复的阅读感想。全书视野宽宏,语言酣畅,既表达了作者对世界经典大家的多层次理解,又能给读者带来丰富的阅读启迪,从而获得精神的享受与升华。作者简介:远人,197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有诗歌、小说、评论、散文等数百件作品散见于海内外百余家报刊及数十种年度最佳选本。

5、的确不然,即使小说集第二篇《乌尔里卡》涉及到爱情,该小说也被他看成自认能留存的为数不多的几篇之我们仍从他描写现时的文字中不断遇见叔本华、遇见德·昆西。小说最后是“我”占有乌尔里卡的身体,但“我”最强的感受不是乌尔里卡带来的肉体享受,而是“时间像沙漏里的沙粒那样流逝。地老天荒的爱情在幽暗中荡漾”。乌尔里卡的身体仿佛在最后成为时间的化身,这是博尔赫斯毕生攥得最紧的部分,一切将不可挽回地流逝。流逝的必将成为过去,也必将成为遗忘。(博尔赫斯简介)。

6、博尔赫斯喜欢的主题有: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事物,讽刺性地实现人类的梦想,理想主义哲学的各种含义,存在之混乱和无益,时间的周而复始,以及理性的失败。据他本人所言,博尔赫斯的成败将取决于他的诗歌。他一生所获得的最重要的奖项可能是福门托奖,这业已并将永远成为人们批评甚至或抨击瑞典文学院的一个有力证据。

7、本报为周报,周四出刊,通过邮局寄送,邮发代号3-全年订价8元

8、关键词是“浸染”而《不朽者》的主要情感就是受浸染的恼怒。荷马起初以一个沉默者的身份出现,是悲苦地以吃蛇为生的穴居人,他极力寻找的不死河只不过是一条小沙河。与其他不朽者一样,荷马差点被毁于“纯粹的“冥思苦想生活。如果说哈姆莱特不是想得太多而是想得太透彻的话,那么博尔赫斯的荷马(他也是莎士比亚)就不是想得太深而是想得太泛。一方面,博氏是在讽刺《回到玛土撒拉》,但他也扞击自己的文学理想主义。没有不朽者之间的对抗和争议,那么富于悖论的就是,将没有生活,文学也将死亡。对博氏而言,所有的神学都是幻想性文学的一部分。在《不朽者》中,他有一个充满讽喻的观点,即尽管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都宣称相信不朽,但实际上都只尊重现世,因为他们真正相信的只是现世,将来的状态仅仅是作为对现世的奖惩而已。在1966年的一篇笔记中,博尔赫斯就本体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的地位作了一番精彩评论:

9、我在离金字塔三四百米的地方弯下腰,抓起一把沙子,默默地松手,让它撒落在稍远处,低声说:我正在改变撒哈拉沙漠。这件事微不足道,但是那些并不巧妙的话十分确切,我想我积一生的经验才能说出那句话。那一刻是我在埃及逗留期间最有意义的回忆之一——《沙漠》

10、▲《日记中的博尔赫斯:1931—1989》西语版封面

11、矛盾是无法解决的:他只有通过做梦,抛弃世俗日常,才能看见我,我在这遭遇中却永远别想用世俗来证实自己。我这个影子痛苦地扭动,将他的未来预告给他,但他对自己的未来也不感兴趣,那是他做梦时必然会知道的事,只除了一件事。此刻他所有的感觉都集中在奇迹本身上头,他嗅出了凶兆,一副可怜相 (也许周围的暧昧氛围令他不安,也许他模糊预感到了自己未来的终点)。

12、很多作家的写作和生活是连在一起的,比如海明威、马尔克斯,但博尔赫斯几乎是一个没有生活的作家,他写作的来源就是读书,阅读。有人说他模糊了现实生活与文学的两个层面。

13、他在40岁之后,作品屡次获奖。虽然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但是他作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这一身份不容置疑。功成名就之时,他已是一个耳顺之年的失明老者。但是他的作品穿越了语言的壁垒,超越了阿根廷和英语世界的国家,使全世界的读者都深受启发。

14、Iofferyouwhateverinsightmybooksmayhold。

15、《博尔赫斯论探戈》,Lumen出版社,2016年

16、博尔赫斯和EstebanMoore,1975

17、作者: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译者: 王永年 / 陈泉 

18、收录小说五十九篇,分别见诸博尔赫斯的六个小说集,即《恶棍列传》(1935)、《虚构集》(1944)、《阿莱夫》(1949)、《布罗迪报告》(1970)、《沙之书》(1970)和《莎士比亚的记忆》(1983)。选取标准主要是考虑读者通常的阅读口味,即选取可读性强的篇目。《莎士比亚的记忆》四篇由陈泉译出,其余各篇王永年译。

19、他曾经念给我听一些有关澳大利亚部分的长诗片断,句子冗长而他却颇为自得,如“天白色”这个词,他认为“实际上暗示天空是南美风光的最重要因素”。但是这些散漫无生气的六音步诗缺少激情,甚至比不上所谓的“占卜诗”。于是,我在午夜将近的时刻就离开了。

20、把《草叶集》中的主人公惠特曼比做堂吉诃德或哈姆莱特是准确而令人兴奋的;这个惠特曼确实是他最杰出(仅有)的文学形象,他强有力的创造物。哈姆莱特其实并不太可爱,尽管他富有个人魅力;但是堂吉诃德和惠特曼这两个人物都是可爱的。问题要比博尔赫斯所设想的更复杂:谁是那位志愿的男护士,此人内战斯间在华盛顿特区无私地为伤亡者服务?此人是不是诗歌主人公惠特曼和作者惠特曼在那种情境下的混合呢?包扎护士惠特曼的形象和林肯的烈士形象同样地高大,也许前者更为可爱。挽诗《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绽放时》的作者由于在生活和文学上的奉献而获得悼念林肯的权威地位。在惠氏最好的诗中有他自己奇异和感人的形象,而且他也显然塑造了南北美洲的形象,正如西班牙语美洲诗人所表明的。

21、对博尔赫斯来说,探戈还有更多的衍生义。阿根廷精神、对勇敢的崇拜、对男性的信仰……探戈,已经不仅仅是一支舞,而是与匕首、镜子、永恒、阿莱夫、巴勒莫、马丁·菲耶罗一起,成为了博尔赫斯笔下世界的一部分,因为:

22、▲ 博尔赫斯与卡萨雷斯,1959年9月13日

23、众所周知,《漫歌》中最好的是第二部分由十二首咏唱组成的崇高系列,即《马丘比丘之巅》。古老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城外八十余英里安第斯山中有一座山顶废城,坐落在马丘比丘高地上。1943年秋他卸去担任了三年的智利驻墨西哥城总领事职位返国时,路过秘鲁并登上了那高地。两年以后,诗作《马丘比丘之巅》间世。由于约翰·费尔斯蒂纳(JohnFelstiner)的精妙译文,这首诗成了不熟悉西班牙语诗歌的读者了解聂鲁达的最佳入门之作。

24、翻译过惠特曼作品的聂鲁达在此处意指的是惠特曼,对这点我毫不怀疑,而且至少此时的父子融合几乎是完美的。聂鲁达似乎赞同墨西哥诗人兼批评家奥克塔维奥·帕斯的看法,后者轻视博尔赫斯并在《弓与竖琴》的最后附录里企图把公开的和私下的惠特曼合而为一:

25、就像所有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迷宫是博尔赫斯的中心意象,是他一切烦恼和噩梦的交会点。他的文学前辈从爱伦·坡到卡夫卡都被用来装点这一混乱的标志,因为几乎每样事物都可以被博氏变形为一个迷宫:房舍、城市、风景、沙漠、河流,尤其是思想和图书馆。最终的迷宫是由神奇的工匠代达罗斯设汁的,为了保护并囚禁一个半牛半人的怪兽米诺陶。我一直不明白乔伊斯为何要选择那个名字称呼他年轻时的自我;确实,都柏林就像一座迷宫,《尤利西斯》则是另一个,循环往复的《为芬内根守灵》更是此类迷宫之一。但是乔伊斯与卡夫卡、博尔赫斯和贝克特等人不同的是,他太富于喜剧性和自然主义,所以不赞扬这样一个混乱的形象。乔伊斯虽然有摩尼教的倾向,但他并不沉迷于叔本华或诺斯替教,也无自己的诺斯替图景。

26、幸运的是,这些发言无意间被录下,几经转手,终于由博尔赫斯的传记作者埃德温·威廉森、博尔赫斯遗孀玉儿等人整理,定名为《博尔赫斯论探戈》(Eltango:CuatroConferencias),即将于今年秋天由Lumen出版社出版。

27、 例如: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俄)普希金 

28、当然,博尔赫斯与自己国家的音乐——探戈,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生平最后一首诗中,博尔赫斯写下:“探戈,是孤独者的三分钟爱情。“

29、最初,探戈是男人与男人的舞蹈。博尔赫斯在《探戈的历史》中回忆道:我小时在巴勒莫,多年后在查卡里塔和伯多看到的一对对的男人在街角上跳舞的情形,因为镇上的女人不愿意参加放荡的舞蹈。

30、“上帝以他绝妙的反讽/同时给了我书籍与黑夜。/他让失明的双眼来充当/这座书城的主人,这眼睛只能/在梦的图书馆里阅读/毫无意义的篇章”。

31、作者:  (美)威利斯·巴恩斯通 /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原作名: BorgesatEighty:Conversations译者:  西川 

32、虽然桑托斯试图回避令佩索阿烦恼的惠特曼的影响,但影响的焦虑却难以被嘲弄。就像D.H.劳伦斯的文章《古典美国文学研究》一样,佩索阿/坎波斯对惠特曼的雄心极为矛盾,因为这雄心是要汇纳宇宙和所有人在内;不过,佩索阿似乎比理想化的批评家更懂得,不可能将自己诗歌的自我与惠特曼的自我分开,尽管有异名这一了不起的发明。苏萨·桑托斯在尝试以女性主义立场来回避影响的重负之后,也明智地回到了时间起源的严峻现实,即诗歌的家族罗曼司上:

33、作为阿根廷乃至整个世界最著名的作家之博尔赫斯从小就对这种民间舞蹈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对其作了深入观察和记录。在最近的新闻中,根据博尔赫斯本人在1965年一次关于探戈的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来的作品《博尔赫斯论探戈》(Eltango:CuatroConferencias)》,将由于今年秋季由Lumen出版。

34、没有比思考更复杂的享受了,因此我们乐此不倦。

35、博尔赫斯对中国的兴趣恰好来自对其的费解,这个国家有很多东西使他感到兴奋但又困惑,但其中最复杂的就是那种找不到出口的迷宫感,也许这就是他对中国文化的总体理解。虽然“迷宫意象”的诞生并不来自中国,但它却成为博尔赫斯眼里中国哲学或文化的代名词。如《女海盗金寡妇》就是一篇带有神秘寓言故事性质的小说。为什么这个杀人如麻的女海盗在一瞬间突然会放下武器接受皇帝的招安,这种心理恐怕只能在中国的文化中找到答案;在散文《长城与书》中,他所关注的还是中国的秦始皇修建长城和焚书的神秘缘由,书中写道:“秦始皇在帝国里修建长城,可能是因为他知道帝国是容易毁灭的;他焚书,可能是因为他知道书是神圣的,换句话说,书里有全宇宙和每个人精神的教导。或许,焚书和筑城是以某种秘密方式取消彼此的行动。”在博尔赫斯看来,秦始皇这些行动的背后还有着更深层的含义,即“空间范畴里的长城和时间范畴里的焚书是旨在阻止死亡的有魔力的屏障。”

36、写此故事时的主要问题是,惠特曼已很成功地为无尽的事物建立了有限的目录。这工作显然难以完成,因为这混乱的罗列只能是模仿,每种显属偶然的因素都必须与邻近因素通过秘密的联想或对比而连接起来。

37、首先想简单介绍一下比奥伊这个作者。比奥伊·卡萨雷斯,1914年生人,比博尔赫斯小了15岁,我选的这张图片是西语版《日记中的博尔赫斯:1931—1989》的封面,大家也能看到这个书名就是叫作《博尔赫斯》,或者说按照传记书名的一般翻译方法,叫作《博尔赫斯传》。但因为这本书的特色就是日记体,而且记述的仅仅是两个人产生交集的部分,也就是博尔赫斯从三十几岁的青壮年到去世的这段时间,因此中译本在书名上也跟编辑们讨论了一下,做了时间上的限定,我们叫作《日记中的博尔赫斯》,然后把时间限定加上去。

38、由于瓦伦廷派传授神圣堕落的教义,因而博尔赫斯极具诺斯替倾向,也许比奥菲特派之后的任何诺斯替教徒更为激进,奥菲特派赞美人类堕落故事中的蛇。博氏的这种方式完美地体现在他的故事《神学家》中,该故事讲述早期教会的两个博学之士,阿奎莱里亚的奥雷里安和帕诺尼亚的约翰(均为博氏杜撰),为神秘异教争论不休而成对头。博尔赫斯有趣地总结了两人之间的竞争,指出奥雷里安因为天资较差而更加心怀不满,所以他一直对约翰耿耿于怀;“他们两人服役于同一支军队,垂涎同样的奖赏,与相同的敌人作战,但是奥里安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在试图暗中超过约翰。”故事结局时,约翰由于奥雷里安的唆使而被以异端的罪名烧死在火刑柱上,但随后奥雷里安在因雷击而起火的一片爱尔兰森林里也同样被烧死。他在复活时突然发现,自己和约翰在上帝面前“形成了同一个人”,就好比隆洛特和沙拉赫组成同一个人那样。博尔赫斯是一贯悲观的:在他的宇宙迷宫里,我们在镜中见到自己的影像,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自我的影像。

39、《漫歌》的最出色之处是那最后的解毒剂,专治聂鲁达诗中惠特曼式的自杀情绪。罗贝尔托冈萨雷斯·埃切瓦里亚认为这是一部“叛逆诗学”,不祥地预示了聂鲁达死时的可怕氛围,那是在1973年9月23日,在他的朋友阿连德总统被智利军方杀害及紧接着的十二天屠戮之后。在惠特曼作品中,背叛只是个小主题,但在一切都被政治化以后,其中的政治含义被现今糟糕时代的批评过分地突出了。但不管是西班牙共和派还是智利军人的背叛,对聂鲁达而言都是一种文学上的解脱,这使他摆脱了与惠特曼共有的阴暗一面,因为他缺少惠特曼那超凡的、随时如初升太阳一样从自身勃发而出的能力。惠特曼对博尔赫斯、聂鲁达、帕斯以及其他许多人的影响给我们上了最后的一课,即只有狂烈如佩索阿那样的原创性才有希望去包容这种影响而又不损害诗歌自我。

40、《交叉小径的花园》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创作的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小说,主人公是一个中国人。它讲述了一战期间在英国为德国当间谍的主人公余准在同伴被捕、自己被追杀的情况下,为了把重要情报告知德国上司,而不惜杀死汉学家艾伯特的经过。故事的讲述又以余准被捕后狱中供词的方式展开,且以欧洲战争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的推迟为切入点,引人入胜。

41、在那种体验中,他推崇一种抽象的情感,他要赞美所有的人,不论善恶,他急于将自己的情感升华。我的体验同他相反,我关心的是具体的人,如果我把我的情感寄托在某个具体的人 (例如面前这个儿子一般的亲人)身上,赞美就不会被抽空,并且不显得虚假。看来我和他是无法相通了。

42、▲ 博尔赫斯与卡萨雷斯读1963年《国家报》文学参赛作品时共同写的评语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