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什么是国学精选78句集锦

什么是国学精选78句集锦

admin 2023-04-22 02:36 句子大全

什么是国学

1、近年,关于国学的话题越来越热,朋友们约我作过若干报告,对于这个话题也就有了一些思考,在这里谈一谈,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主要讲四个问题:什么是“国学”;“国学”包含哪些内容;当代研究学习国学主要做哪些工作;国学在当代有什么价值。

2、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我的意见仅供大家参考,既不全面,也难说恰当。

3、当时,西方以坚船利炮扣开了中国的门户,西方的势力在全球呈现出兴盛之使;清王朝为了自强,不得不学习西方的军工技术,这段历史,后世称之为“洋务运动”。

4、《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徐灏注笺:“人之柔者曰儒,因以为学人之称。"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因此古代通常以“儒”称学者,如《字汇·人部》:“儒,学者之称。”以“儒”称谓儒家,只是古代的一种用法,如《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xian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

5、易经——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谓天地之道,也不过是自然法则。你若遵从了——便能遗世独立,飘飘欲仙:返之则——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想那轮回之苦,却非人力所为也!故而道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天意实属难违。仔细想想,可也不就是这样的么?故,天地之道在于人心。(什么是国学)。

6、从章太炎本人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国学”作为内容当然是贯穿其一辈子的思想主题。从他入俞樾的诂经学社做学生起,直至临终那一刻,他坚持的就是“饭可以不吃,学不可以不讲”。不过,“国学”作为一个概念却不是从来就在他的话语体系中获得合法性的。早先,作为国粹派主将的章太炎是用“国粹”来指称后来“国学”所代表的内容的。然而,不久他便将概念改换成了“国故”,并作有《国故论衡》。在第三个阶段,才有“国学”的概念的提出。晚年,章太炎还会使用“国性”来称呼国学。显然,就这四个概念的使用而言,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章太炎对“国学”的看法:“国粹”无疑显示了对传统文化的高度崇敬之情。但是,它难以回答“凡是历史上的就一定是好的吗?”这样的疑问。“国故”则似乎略微走向反面,认为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似乎给人某种灰尘仆仆的感觉,比不上“国粹”的古色古香。“国性”所指当然也是历史传统文化。章太炎认为,中国当时面对强敌外逼,即便亡国了,只要国性存在,依然有复国的那一天。显然,国性的含义是比较抽象的,不易把握。比较而言,“国学”的提法不仅中立,而且具体。以此为背景,我们似乎也能从“国学”立科而不是“国粹”立科的做法中体会出国家中正的态度。

7、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8、例如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春秋左传注》、《列子集释》,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季羨林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等等。

9、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什么是国学)。

10、国学是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的主要标志,不了解国学,就不知道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自己的国家就缺乏深刻认识,就像一个人不认识他的家,不认识他的父母。

11、子部分为“儒家类”、“道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列子》、《庄子》、《孙子》、《山海经》、《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12、清人《西巡回銮luán始末》这样写到:“学堂之设,(光绪)二十四年业已议有章程:县设小学,府设中学,省设大学,循序递进,给照为凭;大学卒业学成,乃咨送京师国学,覆加课试,量才授官。所学皆实用,所取皆通才,而国家收得人之效矣。”这里的“国学”,已经从周朝时候的“贵族子弟学校”,发展成为国家的最高学府了。

13、1906年,国粹派邓实撰文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14、的确,《易经》是群经之首,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15、孔子——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

16、经:指儒家的十三经:具体指《诗经》、《尚书》、《礼记》、《周礼》、《仪礼》、《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17、老子——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18、后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逐渐有人类居住,先民们或迫于生存压力,或为了改善生活环境,于是发明了各种宫室和器物,创制了多种文字和艺术,制订了方方面面的规则和制度。

19、被今人疵垢为“迷信”,那些轻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的人,其实他们很少站在与人生存在状态息息相关的终极关怀的立场上,去认真的探究天人之际的真切意蕴与内在价值,去拉近生命存在与天人之际之间的间接和直接联系,在传统与时代、学问与生活中架设一架沟通的桥梁。

20、子部:《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21、  答:我们生长在地球上,能听到身边的声音,都是不大不小的声音。太大的,太小的,宇宙的共鸣,天地的精华我们是听不到的。其实这个世界是有磁场的,而读经的孩子,由于充满正的能量,能静能动。在动态的静心中,觉察心是高于常人的。我们的人-肉体,气,神,常常是不在一块的,或人在心不在,心在神不在。不要把肉体存在某一处当成存在,事实上,精,气,神,三合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读经的孩子,灵魂是可以观照自己的内心的。他与自己在一起,与天地同在,经典如同一个扫帚,日日扫去心灵的尘埃,让每一天都心灵清爽,身体也健康,更容易达成自己的目标。

22、我们今天研究“国学”这个概念的渊源与流变,可以说,张之洞在《劝学篇》里讲的“旧学”,梁启超转述的时候讲的“中学”,跟梁启超和黄遵宪1902年讲的“国学”,几乎是同等概念,实际上就是中国的这套传统的学问。可是,当时虽然这么讲了,但对于什么是“国学”,没有人作分疏。

23、——中国的学问,那就叫“中学”或者“国学”吧。

24、五帝时期叫“成均”,夏代称“东序”,商代为“右学”,周代名“上庠”或“太学”,唐代有“国子监”。

25、关于百家的说法,其实冯友兰有总结司马谈的意思: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士;名家者流盖出于辨士;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都流盖出于法术之士。对于其它未说,其实类推应是农家出于农士,佛家出于僧侣。所有百家其实是不同阶段的各类人。

26、“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里面就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庐山下面有个——现在也还叫——白鹿洞书院,这个书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这个地方不叫白鹿洞书院,而是叫“白鹿洞国学”。白鹿洞国学是个什么意思呢?是所学校。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国学”这个概念是有的,“国学”这个名词是有的,但历来讲的所谓“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3)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近代以来所谓“国学”一词,有学者认为源自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满等提倡对日本的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国学”之称。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推行欧化政策,导致社会出现彻底洋化的倾向。1888年,三宅雪岭、志贺重昂等人成立政教社,鼓吹国粹思想,以求扭转偏向。或许是受这种思潮的影响,1902年秋,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商议,拟在日本创办《国学报》。1904年,邓实发表《国学保存论》,论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1905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国学保存会简章》),出版《国粹学报》,撰稿人除了邓实、黄节,还有章炳麟、刘师培、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他们或为中国同盟会会员,或倾向民主革命。1922年4月至6月间,章炳麟在上海讲“国学大概”和“国学派别”。1934年,章炳麟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章炳麟上述几次演讲经过记录整理,出版了《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等书,在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章炳麟所谓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国学范围的界定。此外,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也有关于“国学”“国故”“国粹”的种种论述。(5)

27、  答:《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当今心里素质差,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杀的孩子,每一分钟都在发生这样的悲剧。中国每年自杀的人有多少:25万,自杀未遂250万,在大学生中,1/3的学生有自杀念头,在自杀人群中,2/3是无征兆自杀……  读经典的孩子深明爱自己的理所当然性。而不是一味做好人,好人--讨好别人,亏空了自己。读经典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好是满满的,分享的好,而不是挖空了自己的元气去讨好他人的好。

28、子部:包括儒家、墨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术数、小说家、释家、道家等。

29、那么,国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章太炎的话来说,就是“国学的派别”究竟有哪些?他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经学的派别、哲学的派别、文学的派别,这些派别绝非儒学一家能够涵盖的。

30、毛泽东几乎都有所涉猎。正如他与黎锦熙的信中所说:我对于学问,尚无专究某一种的意思,想用辐射线的办法,门门涉猎一下,颇觉常识不具,难语专攻,集拢常识,加以条贯,便易达到深湛。

31、还有杂史,也叫野史。什么叫“野史”?不是朝廷命令修的,在野的,就是“野史”。有些事,朝廷不想说出来,或不便说出来,野史中记下来了。还有些事太小,朝廷正史顾不上,也被野史记下来,这就保存了更多的历史。当然野史也有道听途说,不可信的。例如顺治帝有个董鄂妃,被传为秦淮名妓董小宛,经孟森先生考证,是不可信的。董小宛死于顺治八年正月初二日,活了28岁。顺治帝生于明崇祯十一年,这年董小宛15岁。董小宛去世时,顺治皇帝才14岁,是董小宛年龄的一半。董小宛死在如皋冒辟疆家,葬于影梅庵,史有记载。还有一件事是孝庄皇太后下嫁多尔衮,传得很广,但是经孟森先生考证,亦不存在。野史中有些记载是事实,但要设法确认。例如光绪皇帝之死,当时野史就怀疑被人害死,近年经过专家组的化验,证明光绪帝确实是被人毒死的,未来的《清史》大概要写进去了。可见野史是要分别对待的。当然正史也并不全可信,但比起野史,就重要得多了。

32、历史呼唤新“国学”,新时代“国学”概念呼之欲出、精彩绽放。

33、近年来,谈国学的人渐多,似乎不谈国学不能称为国人。

34、比如《吕氏春秋·贵公》上有个故事,说楚国有人丢了一张弓,却不去寻找,他说:“楚人丢了弓,但总有楚人捡到,又何必再寻找呢?”孔子听了之后,说:“去掉‘楚’字,更好。”老子听了之后,说:“去掉‘人’字,才好。”

35、  所以,读经典不是万能的,不读经典是万万不能的!

36、这中国“故有之学术”,虽看起来还有些虚;却很容易理解。因为,在清朝乾隆年间,由乾隆皇帝主持,纪晓岚等三百余位高官学者,历时13年,编纂成了一本大书,称《四库全书》。

37、有人主张把门关起来,把欺凌者挡在外面。——显然行不通!因为人家带着刀剑和枪炮,绝不是为了“宣扬国威”和“争一口闲气”,他们是为利益而来,不拿到真金白银,怎能善罢甘休!我们关起门来,他会破门而入。

38、国学精髓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沉积下来的精华语:

39、史部包括:正史、编年、纪事本未、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丶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録、史评。

40、为什么读经典打底的孩子在深造的过程中更容易突破瓶颈?

41、  答:因为读经典习惯以后,产生对文字的喜悦心,对文言文产生亲切感,会让孩子强烈爱上阅读。湖南吃辣椒长大的孩子,长大喜欢吃辣椒,北方吃面长大的孩子,长大的主食还是面。人生最初进入习惯的吃的,学的,文字,都会成为一生的习惯。

42、可是,近些年谈国学的人,一谈国学就说儒家之学(简称儒学),以为除了儒学,就没有国学;或是认为,只有儒学才是真正的国学。

43、    什么是传统文化?传是传承,统是统文是文言,化是教化。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祖宗一辈一辈未加改变一直传下来的,经过先人数千年检验统一了意见绝对正确的,用文言文形式记录下来不会随语言的演变而引起歧义的,用以教化我们的人性让我们可以趋吉避凶获得幸福与快乐的人生和宇宙的真相。 这些文言文即儒释道经典。 

44、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45、国学与西方,本来就是中国与各国的对比。只是西学被整合成了一个西学,细分是各国,各民族。

46、对与这些人的激进态度,另一部分比较保守一点士人,不服气,他们便倡导“国学”,以与“西学”相抗衡。1922年,梅光迪﹑吴宓等人,创办《学衡》杂志,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学衡二字的意思是,“平衡东西方学问,不偏国学与西学”。

47、章太炎指出,经学包含着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家,每一家又有各个支系。他本人是古文经学家,认为今文经学所讲的,虽然不完全是宗教,但总体上倾向于此。对此,他是有些不满的。他认为,就“六经”本义而言,“无一非史”。《尚书》、《春秋》都是记事的典籍,是确定无疑的史;《诗经》大部分是为国事而作,只有少量的歌谣,所以也是史;《礼经》记载古代典章制度,是史的一部分;《春秋》胪列事实,中寓褒贬之意,是显明的史;《易经》蕴含着史的精华;《乐经》已经失去,但章太炎揣测它是家在乐谱和制度的,所以也包含着史的特性的。可见,章太炎坚持“六经皆史”说,所以正如汤志钧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在国学的派别中章氏并不专列史的派别。由于“六经皆史”,章氏反对对六经“推崇过甚”。这个态度当然和他古文经学的立场密切相关,然而,今日我们再来看“经”,它们究竟是不可移易的“常道”,还是需要与时变化的文本,那是需要仔细考量的,否则一不小心,我们就可能抬举出若干高高在上的教主来,对他们我们只有跪拜的分。

48、19世纪末,面对西学和“欧化主义”的刺激,日本学界从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识本国文化,再次发出“国学”的呼声,从此“国学”一词在近现代流行开来。

49、这一时期,国学,就是指“中国本有之学术”。

50、民国之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陈独秀、胡适之、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人,要“打倒孔家店”,要彻底埋葬中国旧文化。为此,他们狂飙突进,要全盘西化,全面拥抱所谓“蔚蓝色的文明”。

51、有人主张“全盘西化”,有人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52、张振镛《国学常识答问》,商务印书馆1935年初版,我的本子是1936年第四版。

53、(7)《中华大藏经》的编辑影印,把汉译佛经的古本编辑綴合起来,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54、经部:包括儒家的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舂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以上共13种,称“十三经”。宋代朱熹把《论语》、《孟子》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汇成一个整体,叫《四书》,作了简明扼要的注,叫《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从此也成了经部的重要支派。宋元以来有“四书五经”之说,那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书》、《诗》、《礼记》、《左传》。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书籍,是国家指导思想的依据和判断是非的依据。这些书大都是孔子曾当做教材的,或者是孔子后学编撰的。有人对这些书不满意,就会受到严厉惩罚。明朝李贽曾表示,如果我们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那天下就没有是非了。李贽因此被认为是疯子。其实李贽是对的,天底下哪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呢?马克思没有到过中国,自然也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问题,所以也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其实,一切外来的东西也都无一例外地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记得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时,我觉得不理解,难道实践是检验的标准,还要讨论吗?后来才明白是为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与李贽是一样的。

55、  答:将两百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看白雪公主的电影,一组听白雪公主的故事。然后画白雪公主。看电影的孩子们画出的白雪公主,像二叫口令的呆公主,几乎一样。听故事画出的公主一百个孩子有一百种生动的样子,各个独具自己的特色,有仙境的公主,有森林的公主...三年后再画一次,看电影孩子画出的公主,三年都没有长高,没有变化,而听故事的孩子画出的公主,又有了新的美丽,新的动人之处。所以我们小学课本的编者,应该是看电影长大的。

56、老子——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57、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58、集:指各种文集,又可略分诗集、文集、杂集等。

59、18世纪20年代前后,日本本土文化自觉,“国学四大人”荷田春满、贺茂真渊、本居宣长、平田笃胤试图最大程度地摆脱中国文化影响。荷田春满甚至向德川吉宗建议建立国学学堂,以反对运用儒学、佛学的态度对日本的古典做解释。江户时期,日本国学就是以追求日本固有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神道思想而闻名。

60、“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

61、(2)在近代,国学是指“中国本有之学术”。

62、   19世纪末,面对西学和“欧化主义”的刺激,日本学界从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识本国文化,再次发出“国学”的呼声,从此“国学”一词在近现代流行开来。

63、以上六部分在后来逐步形成的大的学科门类有:中国经学、中国史学、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佛教、中国道教,加上中国语言文字、中国科学技术史,已经基本上涵盖了国学的内容。

64、对“文言文”有了天然的亲近感——有的家长认为经典以“文言文”为主,担心孩子不理解,其实,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关键的关键是把这些经典先背诵下来,并不一定让孩子去理解,以后,经过复习及日常的应用,则“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读懂文言文则会扫除接受圣贤教育的障碍,从而为考大学、做学问、干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65、节选自《京华漫笔》,北京市政协宣传中心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责任编辑:张春霞

66、“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里面就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庐山下面有个——现在也还叫——白鹿洞书院,这个书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这个地方不叫白鹿洞书院,而是叫“白鹿洞国学”。白鹿洞国学是个什么意思呢?是所学校。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国学”这个概念是有的,“国学”这个名词是有的,但历来讲的所谓“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3)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近代以来所谓“国学”一词,有学者认为源自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满等提倡对日本的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国学”之称。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推行欧化政策,导致社会出现彻底洋化的倾向。1888年,三宅雪岭、志贺重昂等人成立政教社,鼓吹国粹思想,以求扭转偏向。或许是受这种思潮的影响,1902年秋,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商议,拟在日本创办《国学报》。1904年,邓实发表《国学保存论》,论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1905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国学保存会简章》),出版《国粹学报》,撰稿人除了邓实、黄节,还有章炳麟、刘师培、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他们或为中国同盟会会员,或倾向民主革命。1922年4月至6月间,章炳麟在上海讲“国学大概”和“国学派别”。1934年,章炳麟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章炳麟上述几次演讲经过记录整理,出版了《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等书,在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章炳麟所谓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国学范围的界定。此外,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也有关于“国学”“国故”“国粹”的种种论述。(5)

67、清朝末年的时候,张之洞等人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看起来顺理成章,条件却并不成熟。1902年,黄遵宪在一封,回复给梁启超的信中称:“不宜过度提倡国学,应开大门户、迎纳西学。国粹主义应该缓行。待中西融合之后,再倡国学之复兴。”

68、  答:现在社会,各行各业,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一个证,开车需要驾驶证,做其他行业也会需要一个资格证明,但是唯独对事关人类发展,社会和谐的最重要的事:教育孩子,每一个父母,都不需要教育孩子岗位资格证,这不能不说是这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遗憾。因为我们的父母,是不用领证上岗的。

69、“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70、  现在成功学很流行,成功的人讲什么都是对吧。有些成功人士为了讲课更加有内容,有分量,常常讲一些成功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排除万难。其实,我们要知道,成功固然不易,但是也没有那么难,其实成功就是坚持。

71、刚开始学习西方的时候,我们要学得,只是人家的科学技术,那时还没有变更中国文物制度的意思,当时的口号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72、可以说,张载的这种思想,就源自中国文化的熏陶。我们用它来诠释“国学”的精神,目的是要说明国学同时是一种价值观念。现在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学”混为一谈,认为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不准确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等传统社会中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自然有优秀的传统,也有糟粕的存在。而“国学”则要把那些不健康的东西通过研究过滤出来,淘汰掉,因此他代表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国时期有人一度提“国粹”,似乎想置换国学,也是想更突出的强调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

73、谭正璧《国学概论讲话》,1933年,作者写的凡例,我的本子是1936年上海光明书局第五版印本,蔡元培题写的书名。

74、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社会文化转型,中国一大批学人士子,东洋求学,“师夷长技以制夷”。日本的“国学”,也就自然感染并刺激了处境相似的中国人。

75、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有无主从之分?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为根基的,先秦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无主从关系;如就各时期所起作用而论,诸子百家学说在各时期各相应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诸子百家学说并无主从之分。

76、  国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国学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易经》、《弟子规》、《千字文》等重要著作。

77、  有人的孩子把狗看得比母亲重,让人啼笑皆非。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