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茨威格短篇小说精选75句集锦

茨威格短篇小说精选75句集锦

admin 2023-04-30 02:26 句子大全

茨威格短篇小说

1、经典悦读(82)|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

2、她急促地回答他。她不想减缓她的痛苦,她不愿放弃每个受侮辱人感受到的那种殉难者的快乐。

3、经典悦读(87)|雨之诗·精选:空白之页的练习在雨中完成

4、这出人意料的温和态度使人们渐渐放下心来,被内战和长达几个月之久的围困弄得惊惶不安的城市又缓过劲来,敢于暗抱一线希望。可是这位心地仁慈、执行命令不力的人民代表被突然召回,取代他的是科洛.德布瓦和富歇。(茨威格短篇小说)。

5、在这密密匝匝的人群后面相当远的地方有一个工人孤孤零零地走着。他还不老,很强壮,但是他不能与那些人保持同样的步子,因为他那条瘸腿无法使他快速地行走。远处欢快的声音还在发出回响。他听到了,对这人群发出的嬉闹的声音并不感到痛苦。他的残疾早就使他习惯了孤独,在孤独中他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哲学家,以弃世者的冷漠面对生活。

6、经典悦读(78)|安详灵魂的诗与思——郭文斌乡土小说简论

7、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8、只有那顶新娘的花冠从那位即将沉入江心的新娘头上轻轻地脱落,还在漫无目的地、非常异常地在滚滚向前的波浪上面漂浮了一阵。(茨威格短篇小说)。

9、经典悦读(268)|郁达夫:沉沦(短篇小说)

10、屋里是那样的宁静,连微弱的蜡烛光也稳稳地,一动不动。然后神附在寂静中问道,他们两人是否愿意同生共死,永远结合。

11、经典悦读(134)|乔治•斯坦纳:人文素养

12、经典悦读(250)|拉克司奈斯:青鱼(短篇小说)

13、经典悦读(321)|普希金:驿站长(短篇小说)

14、经典悦读(133)|朱光潜: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15、神父走到桌前,用简短的几句话宣布,人们若想谦恭地在天主面前互相结合,那么教堂到处都是,祭坛哪里都有。说罢屈膝下跪,在场的人全都随着一起跪下。

16、该作讲述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值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

17、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

18、经典悦读(70)|里尔克: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

19、经典悦读(143)|张爱玲:一个一个中国人看见花落水流,于是临风洒泪,对月长吁,感到生命之暂,但是他们就到这里为止,不往前想了

20、当然可惜的是,这一段婚姻,后来又被柴米油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击溃了。

21、经典悦读(154)| 伊凡·克里玛:总有一天这个民族的社会和它的语言将变得奄奄待毙

22、经典悦读(202)|米兰·昆德拉:搭车游戏

23、《青春是一本仓促的书,我们流着泪一读再读》,留给我们3点启示。

24、罗曼·罗兰,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25、人们把这些囚犯一队队排好。一梭子子弹打来,把他们撂倒在地。接着士兵们就把还在流血不止的尸体扔进罗讷河,湍急的流水麻木不仁地把这些陌生人的面孔和命运都冲进河底。

26、经典悦读(99)|张法:中国古典美学的四大特点

27、经典悦读(263)|阿城:树王(短篇小说)

28、经典悦读(247)|极简艺术史:一生必读的100幅世界名画

29、经典悦读(217)|纳博科夫:韦恩姐妹(短篇小说)

30、茨威格的小说不仅体现了人生的广度与深度,也更体现了文学的广度与深度。在他的作品面前,你可以褪去一切隐藏的秘密,与他坦诚相待。

31、他震颤地听她讲,她对他袒露了如此多的痛苦,他完全能够理解。因为这由成千上万小时积贮起来的痛苦,他原认为早已死寂了,现在又都从他的睡眠中苏醒起来,他早就忘记了,他是来这里安慰她的。完全不由自主地他也讲起了他的遭际,因为他找到了能理解他的人。他轻声对她说:“也有一个人,他与其他人一起玩耍,但是他不能。每当他们狂跑乱跳,他总是吃力地一瘸一拐地跟在后面,老是拉在后面。其他人嘲笑他。他总是听之任之,傻里傻气的。比起你来,他也许更糟,你毕竟有健康的腿啊,整个世界属于这样的人哪!”

32、她只是执着的爱了一个人,用心爱恋一次,然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就悄然离去了。01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

33、  茨威格用印象主义手法描绘朦胧夜色中的花园和令人目迷神眩的幽会:

34、她大吃了一惊,真不明白在这魂飞魄散的一秒钟里,她竟然没有死去,因为她清楚地感觉到,当她突然发现那早已被认为惨遭杀害的未婚夫竟然活生生地站在她的面前时,她的心像是一个活物要从她的胸口里跳将出来。

35、说到这里,这位老奸巨猾、善于蒙骗别人的家伙更懒洋洋的透过手执的长柄眼镜向一张毫不相干的纸上扫了一眼——今天上午罗伯特.德.L已在勃罗托的田野上被枪毙。

36、“没有一个像我这样命苦。我从没有看到母亲,没有人对我说过一句好话。当每个姑娘同她们的情人在一起时,我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这同时我还感到,事情会永远如此,也必然是永远如此,若是人们像所有其他人一样都这样想的话。我的上帝,我真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

37、经典悦读(68)|布鲁诺•舒尔茨:鸟(短篇小说)

38、经典悦读(146)|无脑教育和缺乏理性使人更容易轻信

39、     进入“精灵妙妙屋”的儿童世界)  

40、作品于1938年出版,茨威格流亡国外,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遭到焚毁。直到战后,双城电影公司将它改编为电影,才成为畅销书。而1981年,茨威格诞辰100周年之际,奥地利广播电视台拍摄电视片《心灵的焦灼》。

41、男人们从旁边的小屋里把草包一个个搬出来,新婚夫妇还完全沉浸在梦幻般的婚礼之中,对于屋里的忙乱景象丝毫没有觉察。

42、听闻“沉默”了十多年的池莉,原来是在磨砺一本新作,长篇小说《大树小虫》。这部作品没看过,不过听说她是受了什么“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启发(影响),我忽然有些担心了。

43、经典悦读(142)|加缪:每个人身上都有鼠疫

44、该作讲述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值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

45、其他的囚犯也不像平时去法场的死囚那样脚步踉跄、步履瞒跚地往前挪动脚步,而是每个人都用火辣辣的目光,怀着坚定不移的信任,紧紧盯着这对新婚夫妇。

46、经典悦读(266)|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短篇小说)

47、经典悦读(241)|博尔赫斯:南方(短篇小说)

48、作家一旦不安于“对科学的无知”,开始“哲学思考”,非要找到宇宙边缘不可了,我就有些怕,看茨威格,看徐迟,看三毛,看王小波!

49、新婚夫妇亲吻神父的手,囚徒们纷纷挤上前来,每个人都要向他们说一句特别亲切的话来表示心意。

50、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创作反战的小说、剧本。上世纪30年代以出色的中短篇小说蜚声世界文坛,1934年流亡英国,1940年经美国流亡巴西。在此期间创作反对暴力,反对专政,反对纳粹的小说传记和自传《昨日世界》。1942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

51、经典悦读(224)|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短篇小说)

52、经典悦读(252)|张承志:北方的河(上)

53、经典悦读(109)|朱光潜:美感教育就是“顺应人类的天性”,“造成一个全人”,“以达到完美的生活”

54、经典悦读(220)|菲茨杰拉德:本杰明·巴顿奇事(短篇小说)

55、  这离奇的故事说明上层社会奇怪的双重道德。这对于涉世未深、真情未泯的少年自然是个痛苦的洗礼。真相大白之后他反而大失所望,感到受骗,受到愚弄,他纯真的初恋被人戏耍。这意外的爱情经历和奇特的失恋之苦,给他留下苦涩的回味和难以磨灭的伤痕。他带着一条跌断后重新治愈的腿和一颗受伤后难以愈合的心离开了表姐,告别了少年时代,走进了更加扑朔迷离、真伪难辨的成年世界。

56、(老朋友)请点击右上角,转发分享到朋友圈。

57、她还得远离巴黎生活两年,没有亲信,没有权力,她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受这么多的孤独。还不啻对她宣判死刑。她知道,没有幸福,没有财富,没有权力,没有青春,没有爱情,她无法呼吸,在当过法兰西的女主人之后,她无法在这里充当农妇。

58、经典悦读(91)|“六一”特辑: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59、演译到极致。王菲把入骨的相思,演译到极致的传奇。

60、而刚才带进来的这批犯人也清楚地感觉到先来的囚徒身上发出的冷森森的敌意,尽管这敌意在这死亡将至的时刻显得多么无聊。

61、于是少女便在坚硬的石板地上屈膝下跪,亲吻神父的手,请求他就在这鄙陋的屋里为他们举行婚礼,因为她感到自己的思想纯净,此刻完全充满了神圣的感情。

62、这个问题又触到她的痛处。血一下子涌到面颊,她的话急促忙乱,充满了怒气:“在周末,在我们回家的时候,他们在谈论明天的星期天。他们要到乡下,到村里去。有一个人建议,这立刻得到大家赞同。在有人数一数有多少人去时,我蠢极了,也报了名。所有人都笑了起来,他们恶言恶语,他们挖苦嘲笑,还从没有这样狠毒,直到我发起火来。我不知道我是怎么了,我失去耐性,就对他们说了些他们认为是下流人说的话。于是他们——就——把我——打了一顿……”

63、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1881—1942)生活在19世纪末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命途多舛的时代,动荡不安的世界,给他的生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有着在不同战线上的两次经历:一次是站在德国一边,另一次是站在反德国一边。他在自己的回忆中曾说,他“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恰好站在地震最剧烈的地方”。他所说的“地震最剧烈的地方”就是德国和奥地利。一茨威格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企业家家庭。他的父亲是犹太人,除了德语,还会说法语和英语;他母亲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金融世家,从小就说意大利语,家族成员分散在世界各地。这样的家庭环境为茨威格掌握多种外语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茨威格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维也纳度过的。维也纳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匈帝国(1867—1918)的首都。这个老朽的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君主国,在世纪更迭时期,它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民族矛盾和社会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严重对立,政治上呈现一派颓败景象,但是首都维也纳却仍是处处歌舞升平,流光溢彩。这里汇聚了欧洲德意志、斯拉夫、匈牙利、西班牙、意大利、法兰西、弗兰德的各种文化传统,以及各种思潮和流派。这座城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把一切有着极大差异的文化熔于一炉,使维也纳成了欧洲著名的文化中心。当时文坛上群星璀璨,流派纷呈,自然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新浪漫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等文学艺术流派先后或同时崛起,奥地利文学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维也纳则成了现代派文学的大本营。前卫的“维也纳现代派”(又称“青年维也纳”)因倡导新的艺术观念、审美情趣和价值判断而名震一时,造就了奥地利文学的辉煌。巴尔、里尔克、霍夫曼斯塔尔、施尼茨勒、穆西尔、弗洛伊德、施特劳斯父子、马勒、勋贝格……这些当时世界上出类拔萃的人物都汇聚在这里,像群星闪耀在维也纳的上空,放射出熠熠的光辉。尼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指南,弗洛伊德的近代心理学则为现代主义文学转向内心提供了理论依据。茨威格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文学艺术的熏陶。他就读的中学是维也纳的一所名牌学校,以历史上德意志国王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1459—1519)的名字命名。他班上的同学对文学艺术都怀有狂热的兴趣,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和新出版的报刊,了解新鲜事物,吸取新的营养。维也纳浓郁的多元的精神文化氛围,为年轻人文学才华的发挥提供了非常适宜的土壤,从思想修养上培育了茨威格作为欧洲乃至世界公民的种子。当时,中学生对正在兴起的势不可挡的现代主义潮流如痴如狂。里尔克23岁就有了很高的文学声誉和许多狂热的追随者,尤其是霍夫曼斯塔尔,这位十六七岁就写下了不朽诗篇和后人难以企及的散文的文学“神童”,对年轻的茨威格起了强烈的冲击作用。直到晚年,茨威格还深情地回忆起当时他读霍夫曼斯塔尔作品的感受:“总而言之,这位中学生、这位大学生所写的一切,如同水晶一般从内在深处散射出光彩,同时又显得深沉和炽烈。诗歌、散文,在他手中犹如伊米托斯山上芬芳的蜂蜡,紧紧地糅合在一起。他的每一篇诗作,从来都是恰到好处,不多也不少,不落窠臼,人们总觉得在那前人足迹未至的道路上必有一种不可理解的力量在神秘地引导他。”在这种文学氛围的熏陶和影响下,茨威格很早就开始文学创作,十六七岁的茨威格,不仅知道波德莱尔或者惠特曼的每一首诗,而且还能背诵重要的名篇。他16岁(1897年)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诗歌和小说,早年创作以诗歌为主。像这样文学上的早熟,不仅在马克西米利安中学茨威格的班上是这样,在当时维也纳的其他中学里也有类似的现象。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心里总有一种诗兴或写作冲动,这种在心灵中泛起的涟漪碰到适宜的环境,就产生出了一批文学“神童”。1900年,茨威格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哲学、德语文学和法语文学。学习期间,他将已经发表的诗选编成册,以《银弦集》(1901)的书名出版,随后又翻译出版了法国诗人的作品。作为诗人,茨威格基本上属于印象派,并带有世纪之交奥地利文学普遍存在的病态和颓废主义情调。他的诗歌轻柔飘逸,缠绵悱恻,蒙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诗的语言优美,音乐性强,但是创作态度非常严肃的茨威格对自己的作品十分苛求。《银弦集》虽然曾受到利里恩克隆、戴默尔和里尔克等当时著名诗人的赞扬,但茨威格本人却对自己的这部处女作很不满意,没有再版,其中的诗一首也没有选入后来自己的《诗集》(1924)。他认为,这部处女作里的作品还不成熟,那些诗句不是出于他自己的亲身体验,而是“一些不确定的预感和无意识的模仿”,表达的只是一种“语言上的激情”。确实,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在当时流行的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和新浪漫主义等文学的熏陶下,过多地着意于形式的雕琢,有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也流露出“世纪末”的感伤情调。1904年,茨威格获得博士学位,结束了大学的学习。在此后的那些年月,旅行和创作是他生活中的两件大事。对茨威格来说,旅行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几乎每年都要到国外去旅游或演讲旅行,同世界各国的作家、艺术家进行广泛交往。1904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随后出版了诗集《早年的花环》(1906),以及剧作和传记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德国和奥地利的民族主义情绪相当普遍,许多人都陷入“爱国主义”的狂热中。但茨威格持和平主义立场,反对战争,主张各国人民之间友好相处。战争开始不久,他就在《柏林日报》发表《致外国朋友》的公开信,表示将来一有机会就与所有外国的朋友一起为重建欧洲文化而工作。信件发表后,有人对他“在这样的时刻和那些卑鄙下流的敌人为伍”进行谴责,但是正直的、有良心的人都给了他有力的支持。罗曼·罗兰致信茨威格说:“不,我永不离开我的朋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亦即魏玛共和国初期,德国和奥地利遭受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打击。商店像是被洗劫过似的,空空如也,饥馑和疾病到处在蔓延。通货膨胀在1923年达到顶峰,甚至出现过1美元等于10亿马克的天文数字,大街上人们拖着装满货币的小车去购物的情景更是司空见惯。这些,茨威格都亲历了,但是战后年代又是茨威格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虽然从来不干预政治,但是因为他有独立的思想,是犹太人和人道主义者,所以他的作品也被焚烧、禁止,纳粹还把他的著作钉在耻辱柱上,他的作品被当作“毒草”。奥地利的纳粹d徒也日益嚣张。1934年,茨威格在萨尔茨堡的住宅被搜查,于是他便决心离开奥地利,移居伦敦。在伦敦,茨威格虽然深居简出,但对欧洲的情况充满忧虑。19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茨威格失去了祖国,奥地利护照被吊销,从此他开始作为“无国籍者”浪迹天涯,过着流亡生活。1940年,他和第二任夫人洛蒂获英国国籍,同年移居美国,1941年8月底又迁往巴西里约热内卢。他虽客居他乡,但心系欧洲。目睹法西斯猖獗、野蛮横行、理性毁灭、欧洲文明沦丧,他一生追求的人道主义理想遭到蹂躏,他变得烦躁不安,精神忧悒,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感到深沉的沮丧和绝望!1942年2月22日,他与夫人洛蒂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的寓所,以极其理智和平静的方式,有尊严地结束了宝贵的生命,以此来对灭绝人性的法西斯表示抗议。茨威格在他留下的绝命书《声明》中写道:“……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洲亦已自我毁灭,……要想再次开始全新的生活,那需要有特殊的精力,但是我已年过花甲,我的精力在流离失所、颠簸流浪的漫长岁月里已经消耗殆尽。因此我觉得还不如及时以尊严的方式来结束我的这个生命,结束我这个始终视精神劳动为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为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的生命为好……”二一方面,茨威格目睹了人类从高度文明倒退到原始野蛮之中,另一方面,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超越了以往千百年所创造的业绩。这样,那个时代就出现了令人奇怪的悖谬现象:既露出了恶魔般的狰狞面目,又创造了像是神明造就的业绩。这一切都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竭力开掘人类心灵的角落,用笔不断探询人生的意义。茨威格是著名的中短篇小说家,是心理现实主义大师。尼采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他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他的小说几乎都是心理小说。他的三部“环链”系列小说集分别写儿童、成年和老年时期三个阶段:《初次经历》(1911)写青春前期和青春期少年萌动的心理,通过他们的眼睛观察成年人的两性关系,为儿童、少年打开了感情世界的大门;《热带癫狂症患者》(1922)写成年人的激情遭遇及其后果;《感情的迷惘》(1927)写激情对饱经风霜的人的折磨。这三部“环链”小说代表了茨威格小说创作的成就与风格。作家分别收入其他小说集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小说《永不安宁的心》(1939)和两部未完成的长篇——《变形的陶醉》和《克拉丽莎》也都是心理小说。丹麦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说:“人心并不是平静的池塘,并不是牧歌式的林间湖泊。它是一片海洋,里面藏有海底植物和可怕的居民。”茨威格对心理问题有着特殊的偏爱,谜一样的心理活动对他具有难以抑制的诱惑,因而毕生都在对这片心灵的海洋进行不知疲倦的、勇敢的探索。托马斯·曼在悼念茨威格时说:“他的世界声誉是当之无愧的,在这个时代的重压下,这位才华横溢的人,他的灵魂的反抗力垮了,这是很不幸的。我最佩服他的,是他善于把历史时期和人物形象从心理上和艺术上表现得栩栩如生的那种才能。”茨威格的小说最引人注目的主题,是对人的心理奥秘的探索:对女性心理的出色描绘和对激情的揭示,以及对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的关注。另外针砭时弊和揭露纳粹罪行等贴近现实生活的社会题材,虽然不是作家创作的主要方面,但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茨威格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人的心理活动的奥秘,那么热衷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弗洛伊德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弗洛伊德是茨威格最亲密的朋友之一。茨威格十分推崇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认为它向人们指出了进入人的灵魂、探索人的深层心理之路。他在自传《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里曾多次提到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的原始欲望,并对弗洛伊德勇往直前地向当时被列为禁区的“那个人世间隐秘的性冲动世界”进行探索表示由衷的钦佩。弗洛伊德研究的潜意识的原始欲望在茨威格笔下就是激情,也就是本能冲动。他总是喜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烛幽洞微,去发掘人物内心最隐秘的角落,发现他们不曾示人的一面。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受到激情的煎熬和驱使,而且一辈子都在喝潜意识的激情所酿成的苦酒,有的还导致悲剧性的结果。茨威格善于洞察和表现女性内心活动,在塑造女性形象、揭示女性心理方面堪称独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最典型地呈现出茨威格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弗洛伊德的影响也最为明显。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那位陌生女子身上所焕发出来的激情-情欲,就是“本我”或者潜意识中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各种本能的欲望和冲动。女主人公的信写得缠绵悱恻,情意缱绻,如怨如诉,袒露了一个女子最隐秘的心理活动。小说巧妙地安排在两性关系上,把爱情写得非常纯洁和崇高,不但彰显出茨威格高超的写作技巧,也反映出作家纯清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情操,难怪我国作家刘白羽读后禁不住惊呼:“真是一部惊人的杰作!”这部作品“以其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人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高尔基深受震动,而且“激动得难以自制,竟丝毫不感到羞耻地哭了起来”。《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C夫人,一时抵挡不住激情的冲动,从对赌徒的一时委身转变为真诚的爱,愿意抛弃一切,追随所爱的人走向天涯海角。谁知她的无私奉献换来的却是赌徒的辱骂。这二十四小时的经历像梦魇一样压在她的心头,使她在后半生一直背着沉重的精神十字架,过着行尸走肉似的生活。小说对潜意识心理的描写令人叹为观止。高尔基认为,这篇小说比茨威格的其他小说“更具匠心”,他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来描写妇女”的。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这篇小说除了心理描写外,还有不同凡响的细部特写,尤其是对赌徒的手的下意识动作的描写,更是精彩绝伦:“两只手,我从未见过的两只手,一只右手和一只左手,像两只横眉竖目的猛兽交织在一起在那里厮拼,互相伸出爪子,朝对方身上狠抓,于是指关节便发出砸干核桃时的那种咔嚓声。这两只手……长得出奇,又细得卓绝,绷得紧紧的肌肉宛如凝脂,指甲白皙,指甲尖修剪得圆圆的好似珍珠轮叶……”当掌盘人高喊“彩门”的瞬间,“两只手突然互相松开,就像两只同时被一颗子弹击中的猛兽。两只手一起瘫落下来……它们每块肌肉都是一张倾诉心曲的嘴,可以感到几乎每个毛孔都在发泄激情。随后这两只手在绿色赌台上摊放了一会儿,就像被波涛冲上海滩的水母,扁平,并且没有一点儿生气……”茨威格将这位年轻赌徒的全部激情都聚焦在他的这双手上,刻画得惟妙惟肖,卓荦冠群,成了世界文学史上最精彩的亮点之一。故事的主角,满头银发、娴静高雅的62岁英国贵妇人,20年前在蒙特卡洛的赌场被赌徒的这双手所迷住,演绎出24小时之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荡气回肠的故事。弗洛伊德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弑父》(1928)这篇文章中,论述了茨威格对赌徒的这双手的描写,并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作出阐释,认为小说中赌瘾是手淫的替代物,C夫人等同于母亲。年轻赌徒(与C夫人的儿子同岁)幻想:倘若母亲得知手淫会带给我很大危害,她一定会让我在她身上获得种种温存,以救我于危境之中。而母亲则将爱情无意识地转移到儿子身上,在这个未设防的地方命运将她攫住了。我们尽管可以不认同弗洛伊德的分析,但他的这篇文章无疑为茨威格这篇小说之闻名于世界给力不小,这是不争的事实。《恐惧》也是以引人入胜的心理描写著称。女主人公伊莱妮红杏出墙,遭人跟踪和敲诈,度过一段提心吊胆的日子,精神濒于崩溃,最后丈夫原谅了她,对她更温柔体贴。茨威格写激情-情欲的女性小说还有很多,难怪我国作家那多惊叹,茨威格“对女性心理的分析,已经近乎走火入魔”。茨威格写激情冲动的不仅是女性小说,有些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中同样也有瞬间爆发的激情遭遇,《森林上空的那颗星》中,那位饭店跑堂的卧轨殉情就是一例。《国际象棋的故事》中,B博士在下棋过程中下意识地哆嗦的双手和忘我的神情就是其身上激情瞬间被激发出来的表露。由此可见,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耽于某种思想的偏执狂。茨威格坦言:“我平生对患有各种偏执狂的人,一个心眼儿到底的人最有兴趣,因为一个人知识面越是有限,他离无限就越近;正是那些表面上看来对世界不闻不问的人,在用他们的特殊材料像蚂蚁一样建造一个奇特的、独一无二的微缩世界。”(《国际象棋的故事》)茨威格喜欢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烛幽洞微,去发掘人物内心最隐秘的角落。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受到激情-情欲的煎熬和驱使,一辈子都在喝潜意识中激情-情欲所酿成的苦酒,有的还导致悲剧性的结果。茨威格的心理分析小说像是精确的心电图,记录着主人公心灵颤动的曲线。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一些抵抗不住命运摆布的人物,茨威格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本能冲动对主人公行为方式的支配作用,以及对其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关注少男少女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的心理,是茨威格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他探索人的心理奥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青春前期到青春期是人生旅程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他们的心理最为敏感,对成人世界,尤其是对两性关系怀着恐惧、羞涩与好奇。在茨威格眼里,儿童少年朦胧的性意识的觉醒似乎是他们必行的“成人礼”,有了“初次经历”,揭开爱情这个“灼人的秘密”,青少年就打开了感情世界的大门,“下意识地感到自己已经处在童年时代的边沿”,“童年就要慢慢消散在那雾蒙蒙的天际了”(《灼人的秘密》),就会“从舒适欢乐的童年一下掉进了深渊”,一下就“长大了好几岁”(《家庭女教师》),这样,儿童少年就跨进了成人感情世界的大门。《灼人的秘密》《朦胧夜》《家庭女教师》和《夏天的故事》,甚至《生命的奇迹》等都是描写少男少女青春萌发期内心的情感和心理、生理变化的。在世界文学史上,像茨威格这样对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给予那么大关注的作家并不多见。茨威格这一题材的小说大多写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这与当时奥地利的社会状况不无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他们内心产生骚动不安,对两性问题感到神秘好奇完全是正常现象,社会和学校理应通过性启蒙教育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地利,人们都小心翼翼地回避性的问题,认为它是造成不安定的因素,有悖于当时的伦理道德。青年男女很少有无拘无束的真诚关系,他们的正常交往也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种种限制。年轻人郊游或聚会时,女孩子总得有母亲或家庭教师的陪伴。在这种情况下,茨威格对青春期青少年心理所做的细致入微的研究和真实生动的描绘,不啻是对当时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和奥地利学校教育的有力批判,是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忽视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的严肃控诉。弗洛伊德学说虽然为茨威格的创作开辟了心理描写的广阔领域,但是毋庸讳言,弗洛伊德对茨威格的创作也有某些负面影响。由于茨威格的作品表现的大多是激情-情欲及其后果,往往游离于时代、社会和人民的生活,仿佛作家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里,减弱了作品的时代感和现实感。过多的心理描写也使有些作品显得拖沓、重复。但是茨威格毕竟生活在现实世界,不可能不受到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创作了一批直面现实、针砭时弊、反战、揭露和批判纳粹罪行的作品,而且写得极其深刻,精彩感人,如《看不见的藏品》《日内瓦湖畔的插曲》《巧识新艺》《旧书商门德尔》《桎梏》《国际象棋的故事》等。《看不见的藏品》是一篇针砭时弊的小说。酷爱艺术的老林务官倾其所有,逐年收藏了一批艺术珍品,后来,他的眼睛瞎了,在战后饥荒年代,为了活命,他的家人只得瞒着老人出卖这些价值连城的藏品。虽然每件藏品能卖得一笔巨款,但在货币贬值的年代,转瞬间,卖得的巨款就变成了一堆废纸。这些描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食品匮乏、饥馑严重、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社会情况的真实写照。对于人民的苦难,茨威格充满同情和爱心,这篇小说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茨威格的小说一般很少交代人物和时代背景,给人作品有点儿游离于生活的印象。《桎梏》和《国际象棋的故事》等是作家直接针对时政的为数不多的几篇小说,前者是一篇反战小说,后者抨击法西斯对人们的精神迫害,完成于1942年初,在作家自杀前不久。为了创作这篇小说,茨威格专门买了一本国际象棋棋谱来学习研究,并和夫人一起按棋谱上的名局摆棋。由此也可窥见他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之一斑。三与19世纪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和托尔斯泰等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不同,茨威格对自己笔下的人物不是无情揭露,残酷解剖,而是怀着巨大的同情和温馨的包容与爱心叙述人物的遭遇和不幸。对律师瓦格纳的妻子依莱妮和年轻的钢琴家发生的婚外情,非但没有“围观”,还给予了温馨的谅解(《恐惧》);那位满头银发的C夫人当年委身于赌徒还遭到辱骂的痛苦经历,丝毫没有受到耻笑和鄙视,还赋予她的行为以高尚的动机,对她的所作所为给予了真诚的理解和同情(《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饭店跑堂对伯爵夫人一见钟情,竟以殉情来了却自己无法实现的心愿,作家并没有嘲笑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是对他表示同情和惋惜(《森林上空的那颗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作家把无私奉献的爱、坚忍不拔的品性、不卑不亢的自尊等这些人类的美德都赋予了这位陌生女子,以此来与“上等人”的生活空虚和道德败坏相对照……这样的例子在茨威格的作品中俯拾皆是。茨威格始终坚持人道主义理想,对人,特别是对“小人物”、弱者、妇女以及心灵上受着痛苦煎熬的人充满同情和爱心,对主人公的遭遇和不幸,对他们人性的缺憾和弱点给予真诚的谅解和宽容,对他笔下的人物都给予人道主义的同情、理解、包容、宽恕和关爱,显示出作家那颗金子般的心。茨威格的小说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这样更便于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有的作品中虽然出现第三人称叙述者(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但小说的主体部分仍然是主人公的自述。茨威格的作品,语言富于音乐性和韵律美,结构精巧,故事引人入胜,情节发展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想,心理描写和分析极为细致,景物描绘十分出色,擅长“戏中戏”的技巧,读后能给我们留下一些隽永的回味。这一切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的这些艺术特色也很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习惯,所以在我国,“茨威格热”一直经久不衰。最后还想说几句关于茨威格的传记文学和戏剧作品的话。茨威格的传记文学一直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推崇。他以《世界的建筑师》为总标题的三部传记系列小说《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1920)、《斗恶魔——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1925)和《三诗人——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1928)创作上也不囿于传主经历线性发展的外在现实,而是将心理分析的解剖刀直接切入人物内心,以传主的激情为主线,从人性的层面细致而又满怀激情地刻画传主的人格形态、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揭示人物的心路历程。他的其他传记作品,如《罗曼·罗兰》(1921)、《约瑟夫·富歇》(1929)、《玛丽·安东内特》(1932)、《玛丽·斯图亚特》(1935)和《巴尔扎克》(1946)等也都以心理描写为主。可以说,茨威格的传记小说是一个个人物的精神画像。茨威格还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写了大量有名的剧作并在欧洲著名的大剧院上演,如《泰西特斯》(1907)、《耶利米》(1917)、《沃尔波纳》(1926)、《穷人的羔羊》(1929)、《沉默寡言的女人》(1935)等。可是,人们在谈到茨威格时往往忘记或忽视他在戏剧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64、在人物的动作即心理描写中刻画得无比到位的一篇作品是《贵妇失宠》。一位从高高的座椅上掉落下来的贵妇,失去了权势,因为习惯了欺骗而又自私高傲得不愿接受被贬现实、更不愿改变自己人生态度,不断地欺骗他人又欺骗自己,逃避现实,即使生命快到最后也不忘跑进她虚假的幻梦中。可是现实在她临死前强迫着让她接受了最真实的痛苦,她感到无尽的折磨,即便是在离开人世之后,现实也没有如她所愿。

65、《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DieWeltvonGestern)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自传体文学作品。该书写成于1939年至1941年间,是茨威格临终前被流放的最后几年里完成的。在茨威格离世以后,1942年才得以在斯德哥尔摩面世。

66、《灼人的秘密》选自茨威格“链条小说”之第一本——《初次经历》,写一个儿童眼中的成人生活:假期里母亲和一个陌生叔叔的频繁约会,成了他灼人的秘密。《雨润心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选自“链条小说”的第二本——《热带癫狂症患者》,展示的是青年和成年人的“激情时刻”——突然而至淹没一切的情欲、狂热执著的爱情火焰等等。最著名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选自“链条小说”之三——《情感的迷惘》,写的是一个身份高贵、年逾不惑的孀居女人,竟然为了一个年轻赌徒的一双手而神魂颠倒、以身相许,甚至想与其远走天涯。《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最后一部小说,写一个遭纳粹迫害的奥地利博士战胜心理恐惧,在远洋轮船上与世界冠军弈棋艰难取胜的虚构故事,具有明显的反纳粹倾向。

67、经典悦读(76)|“疼痛的美学”与“西海固的旋涡”——王怀凌诗歌论

68、因为,说也奇怪,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和先来的囚徒既不相互问候,也不彼此攀谈,他们并不要求在桌子旁边或草垫上面分得一角,而只是挤在一个角落里,沉默不语,心情沉郁。

69、经典悦读(151)| 如今乌雷离世,“行为艺术教母”阿布拉莫维奇将何如?那次艺术与爱的经典凝视,依然让人动容

70、茨威格代表作品:《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71、现在,你也许会问:这些年我是怎样过的,怎样带孩子的?告诉你,我最亲爱的人,我卖身了。我只是为了你的孩子,才这样做的。我委身的男人都喜欢我,只有你不是这样。

72、经典悦读(319)|布鲁诺•舒尔茨:八月(短篇小说)

73、经典悦读(285)|芥川龙之介:橘子(短篇小说)

74、茨威格的小说有个鲜明的特点,即他的小说带有—种戏剧的味道。无论是《二十四小时》中年轻赌徒的手、《月光胡同》里那寒光闪闪的匕首,还是《陌生女人》那隐隐绰绰的反复出现的白玫瑰,无不具有戏剧的夸张和悬念性质.而作品中大段甚至整篇的人物独白,正是戏剧的表现形式。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