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谭嗣同说过的名言精选22句集锦

谭嗣同说过的名言精选22句集锦

admin 2023-06-05 02:34 句子大全

谭嗣同说过的名言

1、破敌十万,封狼居胥,二十岁的冠军侯,皇帝的外甥,将两瓶御酒洒在河中与将士共享的浪漫将军,在皇帝舅舅给他安家时不屑的迸出了这几个字,爱慕英雄和白马王子的美女们失望之余难免尖叫:“帅呆了,酷毕了!”

2、比较是人类心理的共性,相信当时还有许多人有类似的想法或许也说过类似的牛气话,但只有这两句流下来了,因为他俩这样去做了,并且做到了,这就是豪言壮语和吹牛的区别。

3、情愿少卖点钱,把西藏贱卖给英国,新疆贱卖给沙俄,这两国自然对大清好感大增,顺势请求它们保护中国十年,为大清卧薪尝胆赢得一个缓冲期。

4、志士叹水逝,行子悲风寒。风寒犹得暖,水逝不复还!况我别同志,遥遥千里间。缆祛泣将别,芳草青且歇。修途浩渺漫,形分肠断绝。何以压轻装,鲛绡缝云裳。何以壮行色,宝剑丁香结。何以表劳思,东海珊瑚枝。何以慰辽远,勤修惜日短。坠欢无续时,嘉会强相期。为君歌,为君舞,君弟行,毋自苦。

5、首次利用全套的《亚东时报》,纠正包括中华本在内的以往各本的脱误、错讹与重要异文百余处。

6、孔子之发言为经,类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者,佛家所谓因众生之根器当以某等得度者,即为现某等身而为说法。故孔子之言,或大或细,有半有全,犹佛家之有大乘、小乘,有实教、权教,非圣言有异,众生根器不同也。记者误浑连为一编,漫不为区别,复不详记其某一言之发为何地何人何时何事,某为粗、某为精。精杂于粗,则以粗概精而精者亡,粗杂于精,则以精疑粗而粗者亦亡,是以牴牾羼乱而不可就理也。

7、当时谭嗣同只是个举人,还在老家讲学,说话没什么分量,但他老师欧阳中鹄充任过很多名人政要的幕僚,在京城颇有点名声。

8、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9、谭嗣同不能不考虑这个实际问题,他在和好友贝元征商量的时候,又提出了自己卖地的计划,这次的方案更加成熟,卖多少钱,谭嗣同也给算清楚了:

10、其内容之重要者,则有谭浏阳之《仁学》,以宗教之魂,哲学之髓,发挥公理,出乎天天,入乎人人,冲重重之网罗,造劫劫之慧果,其思想为吾人所不能达,其言论为吾人所不敢言,实禹域未有之书,抑众生无价之宝。此编之出现于世界,盖本报为首焉。

11、►孔子在强调“亲亲、尊尊”时候,仁爱被打了折扣,戴了枷锁。开始还讲,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爱妻顺,双方都有责任和义务。后来汉武帝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讲“三纲五常”,“仁”变小了,“礼”变大了,专制等级强化,严重的不平等了。“仁”被打了第二道折扣,加了第二道枷锁。到了宋明理学,“三纲五常”加了“存天理、灭人欲”,以佛、道规范人心,仁爱思想被打了第三个折扣,加了第三道枷锁,“仁”完全成了道德责任和政治秩序。清王朝是少数民族政权,两百六十多年统治者一直生活在政权合法性和稳定性的焦虑之中,纲常名教加上严厉的闭关自守和思想钳制,以道德教化、科举仕途、文学艺术推行纲常名教,爱情、亲情、人欲、人性被森严的礼教扼杀,中国人失去了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考、人性欢乐、创新的能力,整体素质下降,民族精神沉沦,这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两千年下来道统、法统延续下来,人道、人性丧失殆尽,儒家思想被彻底阉割了。近代思想家中,谭嗣同最先指出了问题的要害,对“礼”、对“名教”、对“三纲五常”发起了猛烈的批判。他写道:“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仁学·十四》)“三纲之慑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仁学·三十七》)

12、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3、►谭嗣同激烈地批判传统,他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但他从继承传统的角度批判传统,他说,“仁之乱也,乱于其名”,他呼号冲决名教网罗,为的是发扬真正的仁爱、平等精神,他对中国的传统的批判是一种“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那个时代的进步的诉求就是变法改革,就是有序变革,而不是彻底的推翻重来。《仁学》给人的印象是庞杂、多样,孰知这正是我们当今所缺乏的多元、包容、妥协和中庸。谭嗣同无意之中处理好了后人难以处理的一尊与多元的关系,我们今天看到的《仁学》,视角那样广阔,文化那样丰富,涵盖那样久远,内涵那样深刻。谭嗣同在处理中学与其他学术关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情韵与义理、知与行的关系上,都在“不成熟”中勇敢探索,给人以启迪。这是改革者的思维,这是改良主义的特征,是那个时代人的特权。说到这里我真想说一句,要向改良主义学习。

14、沙漠多雄风,四顾浩茫茫。落日下平地,萧萧人影长。抚剑起巡酒,悲歌慨以慷。束发远行游,转战在四方。天地苟不毁,离合会有常。车尘灭远道,道远安可忘。

15、(坟冢前的祭台)谭嗣同墓地前有华表一对,石马、石虎各一对。另外,华表上分别镌刻着: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这两句话是谭嗣同的名言,可以说是谭嗣同的人生追求,也可以看作是他从容赴死的内心独白。

16、《谭嗣同就义目击记》中的记载,“头一刀杀康广仁,轮到第五刀,天哪!才轮到我们谭先生的头上。前清杀官员的刀和杀平民的刀不同,官越大刀越钝。这不叫砍头,叫锯头,锯头比砍头的痛苦要添上几十百倍的。而对这痛入骨髓的惨状,第五个受刑的谭先生,一直是若无其事的样子,砍了30多刀才断气。”

17、谭嗣同虽然是维新派领袖,骨子里却仍然是个传统儒家士大夫,这套战略的出发点仍然是挽救大清,富强中国,本质并没有恶意。

18、►道和器、体和用本来是方法问题,但是近代中国人总是和价值、制度一起讲,实际上争的是价值和制度,所以总也讲不清楚。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对这个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有重大影响,可以说有什么价值观就有什么制度,这就是中国人讲的“天不变道亦不变”。谭嗣同指出在历史变革的时候,制度的变化是第一性的,制度的变化可以改变价值观念。谭嗣同两个甲子前已经认识到的问题、较好地解决了的问题,我们为什么纠缠不休?根本的原因是价值观和制度中的封建专制基因仍然在顽强地表现自己。洋务、维新、共和,虽然我们越来越激进,封建主义的专制、宗法、等级和愚民思想并没有因为封建帝制的退出而退出,仁爱、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也没有因为民主革命的胜利而胜利。后来,封建专制思想披上革命的外衣,以左的面貌横行于“文革”时代,时隐时现于改革开放时期,在最近几年的腐败现象中借尸还魂。

19、张荫桓是维新先锋和领袖,康有为在朝中的后援。他的遭遇,足以为谭嗣同参照。胡七说看客满脸“非常凄惨的颜色”,想必是推己及人,抑或事后美化。更可能的情形则是,看客不是麻木不仁,就是兴奋异常,甚至会“酒醉似的喝彩”。

20、在狱中,他留下绝命诗传于后人“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表明自己誓死不屈。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谭嗣同根据谭嗣同的师傅胡七的回忆录《谭嗣同就义目击记》记载,慈禧太后对“戊戌六君子”特别痛恨,恨不得将他们凌迟处死,由于光绪十一年废除了凌迟刑罚,所以,她特意交代,用钝刀行刑。

21、由于变法,当时谭继洵就经常与儿子谭嗣同的意见不合。父子意见不合,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作为当时通过科举制,走上官途,甚至能成为一方封疆大吏,实属不易。此时的谭继洵已经没有什么野心,只想保住当前的地位,同时谭继洵的思想和当时大多朝臣一样,都是相当保守,肯定接受不了如此激进的维新变法。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