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民国文人名言精选86句集锦

民国文人名言精选86句集锦

admin 2023-06-07 02:33 句子大全

民国文人名言

1、徐志摩18岁与名人张君劢的妹妹张幼仪成婚,但婚前婚后都嫌弃张幼仪,觉得她十分土气,与她结婚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

2、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3、距离陈寅恪、王国维、吴宓等人所在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已近百年,他们的人文精神也在渐渐衰落。著名史学家、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特聘教授葛兆光曾在北大讲过一段话:现在是个暗昧不明的时代,我们不知道人文学术将来会怎么样。我们可以写过去那些很了不起的学者的精神、思想、情感和学术,却不能确定这余音会不会慢慢地消失,成为绝响。 

4、明代散文家茅坤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8位文学家的散文作品加以整理和编选而成《唐宋八大家文钞》,几百年来,一直是士林的普及读物。

5、趁着重新编辑出版之际,不妨说几个萦绕心中已久的话题,也算是一个“坦白交代”。这几个话题,第一个是晚清民国学术究竟如何评价?第二个是有关传统中国的文史研究,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叫“国学”?第三个是时代,以及独立与自由的环境,对人文学者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些话题原本太沉重,并不适合在这种文字中表达,而且,下面说出来的话也太学究气,不过骨鲠在喉,只好请读者耐心地听我絮叨。(民国文人名言)。

6、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罗丹

7、唐·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陇山:或称陇坂,在今陕西陇县西北。宇文判官:作者的同僚,时为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属下判官.王事:犹言国事。塞垣:此处泛指边塞。这几句大意是:你为国事奔走于万里沙场,于自身一无所求。诚然也知道边塞的酷寒,征战的艰苦,但这一切难道是为了封侯觅爵,为自己的妻儿打算吗?这是诗人赞颂同僚的话,同时也是诗人自期自许之语。英风豪气、爱国激情、忘我精神洋溢于字里行间。这就是唐诗中所谓的“盛唐气象”。

8、爱国反倒受穷,谁还敢去爱国?18世纪英国诗人 蒲柏

9、《中庸》:10个经典名句,10种指导现实人生的大智慧

10、这部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经典,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11、犹豫再终于在朋友和编辑的鼓励下,把二十年来纪念已经逝去的学者的二三十篇随笔,重新编辑了这个选集。

12、情书之间满是哀求。人人都知他疯狂的迷恋张兆和,最后张家三小姐扛不住了:“不管他的热情是真挚的,还是用文字装点的,我总像有我自己做错了一件什么事,因而陷他人于不幸中的难过。”

13、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半夜无眠多次长叹,常常为国家命运担忧。

14、  8 娱乐至少与工作有同等的价值,或者说娱乐是工作之一部分。

15、胡兰成研究学者小北编译,作家陈丹青题写书名,装帧精美,宜读宜藏。

16、日本插画家荻野千夏《鳄鱼和小鸡的友爱小魔界》全3册,借故事让孩子们懂得友情。细腻的笔触、明丽的色彩,展示了一幅幅美好而充满童真的画面。

17、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旧为忠家。明代明臣 于谦

18、「人物」B12| 熊卫民:从科学家身上找寻中国现代化的方向

19、长居上海十年,京沪学界风气不同,少了北京学界的“侃”的习惯,葛兆光深感能深谈的朋友不多了,此时写下《余音》,“也是一种对过去的纪念吧”。

20、胡适和梁漱溟对孔子的看法不同,两人同开一课,各申其说,而二人又互相偷偷地去听对方的课;黄侃和钱玄同,一讲汉字二十八部韵,一讲废除汉字,两人课堂上互相批评,课后却作揖言好;熊十力与冯文炳一个时期都治佛学,都相信自己正确,一日于二道桥上相遇,互不相让直至动起手来,之后发现观点一致又摆酒言欢;钱穆终生反对白话,但他进北大,却是受倡言白话的胡适之聘……讲课的如此,求学的也是如此。到北大听课的,除了招收的正式学生外,还有注册的旁听生、选科生,更有未办任何手续溜进来听讲的中小学教师、政府公务员、报社编辑和失业青年,致使有的课堂,临到考试时才知道,听课的全是旁听的;选课的,还有的不是因为同意老师的观点,而是来看老师如何“荒谬”的。

21、他的爱国情怀,其清廉、刚正不阿的品质为后人称颂!

22、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航;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而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流沙河

23、2017年初,葛兆光出了两本新书。学术著作《历史中国的内与外》,延续着他在《宅兹中国》《何为“中国”》等前作中对“中国”的关注,学术史随笔《余音》则将他对中国宗教、思想和文化史二十多年里的琢磨化成十几篇对公众而言更亲切可读的文章,在晚清民国的巨浪颠簸中承受心灵撕裂的一代知识人浮现纸间。

24、医生是我们文明世界的精华。苏格兰小说家、诗人与旅游作家 罗·路·史蒂文森

25、“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26、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

27、历史学家陈衡哲曾对她的女儿任以都说:“我们那代人出去留学,都有一个理想,就是学成归国,要为国家、人民尽点心力、做点事。”当年青的女儿思想激进,一再痛骂士大夫祸国殃民时,陈衡哲对女儿说:“你知不知道士大夫阶级为国家、为人民做过多少事?真正的士大夫,处处为国家、人民着想,从不考虑个人利害,这样过一辈子才算是有意义的。”这真是一幅画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皮骨的自画像,尽管他们自画的方式各有不同。

28、对于每一位同样身处新旧转型时代中的当代学人来说,这都是一种难以坦然面对、无法彻底排解的彷徨。对于葛兆光这批在“文革”浩劫后走入学界,见证了三十多年中市场经济对于学术界冲击的人文学者而言,更有“灵台无计逃神矢”之感。20世纪中国几重时代中,学术与思想的相互刺激、知识与政治的相互纠缠、理智与情感的相对角力,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处境非常特别。到21世纪初,在同样充满政治化、实用主义的环境中,“华北之大,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口号已进一步变成“中国之大,没有一张平静的书桌”之现实。

29、在他看来,这些老先生们像是从晚清民国延续下来的最后一代学人,虽也卷入时代洪流,但只要环境给他们自由空间,他们还会表现出学者的良心。相比之下,当代学者与古代传统、五四传统之间的撕裂,显然,“这不是搞搞诗词比赛、读读《弟子规》之类就能改变的”。

30、从这里也侧面性看出沈从文一介寒儒,有着小资文人共同的特点,软弱性,抗风险能力低,既惹不起鲁迅,也惹不起郭沫若。被称为“民国文坛第一人”的鲁迅,为何也对沈从文看不顺眼呢?两者还是老死不相往来。据说两个人之间的交恶缘于一场误会,这场误会与一封信件有关。在1925年的春夏之交时,当时身处困境的丁玲给鲁迅写了一封求助信,希望鲁迅帮忙给其找一份事做。可惜当时刚发生了“欧阳兰事件”(即有人冒充欧阳兰的名字向鲁迅先生写信求助),因此,鲁迅当时在收到这第二封求助信的时候起了疑心,他托熟人四处打听寄信人是谁,而后学生孙伏园告知鲁迅,这一封信的笔迹非常像“休芸芸”,但“休芸芸”是个男的,不是女的。此处提及的“休芸芸”正是当时沈从文的笔名,而孙伏园之所以会把丁玲的笔迹误认成是沈从文的,原因是沈从文和丁玲两人都喜欢用硬笔在窄行稿纸上写密密麻麻的小字,因此字里行间的疏密以及涂抹勾勒的方式非常相似,再加上他们的字迹都有女性的那种秀气,因此在外人眼中看不出明显的区别。鲁迅先生听了学生孙伏园的话后信以为真,他认为沈从文这是在冒充女人戏弄他,气愤至极。鲁迅先生从未让人这般戏弄过,便把账都算到了沈从文身上,曾在写给朋友的信件和日记中都用了极其尖刻犀利的言辞讽刺和挖苦沈从文,沈从文得知此事后自然也是无奈又生气,他认为自己平白无故被冤枉受了辱骂,实在不该。于是他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回击鲁迅,两人也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保持着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其实,任何误会若不及时澄清和解释,都会慢慢地酿成更大的误会,鲁迅先生和沈从文的交恶就是最好的例子,两人虽都是文学大师。不过有一点要说的是,文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古往今来,那是始终绕不开人间烟火气的,无论是谁。

31、这话题太沉重了,你看,在这个时代,很多人认为读经热、读诗热便能让中国人重返人文传统。可葛兆光在这些年不断强调的却是如何重建人文学科这样最基础且最迫切的问题。读《余音》,试着理解他所谓的人文传统,应是当大家都习惯了弯着腰时,要追问站起来会怎么样;是在文人精神失落、人文学科衰落的时代,人文学者仍有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在公众领域提出有意义的话题;是在一个激荡的转型时代,在各式各样的思潮中,在“吾道孤”的慨叹中,一代学人仍愿去寻觅“道”之所在。 

32、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33、从书中的第一辑可以看到,被学界誉为“三百年来仅此一人”的“教授的教授”陈寅恪,发现自己任职的清华理工学院教员全年无请假一点钟者,因而自己也连续两年未请假一点钟。按陈氏的说法,其实多上一点钟与少上一点钟毫无关系,但自己心中默默有个誓约,非有特殊缘故必不请假,故常有带病而上课的情况。今天,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说当年的清华如何如何了得,出了多少人才,培养了多少大师云云,须知培养大师是有条件和要付出代价的,从陈寅恪先生透露的这件小事上,可窥知和领悟到一点什么。

34、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古巴诗人、民族英雄 何塞·马蒂

35、这本集子里面写到的人物,除了少数之外,大多人的学术生涯,都经历20世纪上半叶,换句话说,好些人都可以称为“民国人物”。对于晚清民国学术的评价,可能就要看这样几个大关节。

36、名孙文,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d创始人,三民主义倡导者 孙中山

37、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什么也不会爱。 爱国名言英国诗人 拜伦

38、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39、中央d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当代中国研究所联合编撰。

40、郁达夫——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41、老舍原名舒庆春,是新中国第一位“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一生似乎在经历旧的历史,但他更像是一个新时代孕育期的记录者,记录底层人民在社会动乱的生活。老舍与妻子胡絜青相识于1930年,两人情投意合,拥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可是,一代文人巨匠老舍也会犯错误。抗战时期,老舍认识了赵清阁。赵清阁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女子,她是《女子月刊》的主笔,也是著名的书画家。特殊的时代里,他们相互支撑,不免会暗生情愫,一起在重庆同居。若不是老舍已婚,他们两个人的情感或许会流芳百世,只可惜,机遇不对。1943年,胡絜青带着孩子来了重庆,此时老舍非常纠结,一边是共患难的红颜,一边是妻子和家庭。但他最后还是选择回归家庭。

42、学生立志,注重之点,万不可想要达到什么地位,必须要想做成一件什么事。——孙中山

43、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 爱国名言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 《上枢密韩肖胄诗》

44、在理论的政治的认识上,站稳着脚步,才不至于随时为某些现象或谣言而动摇自己的革命信仰!__

45、真正的爱国者是爱人类的,爱国决不是排外。 马铁丁

46、故事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开端讲起,讲述了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遭遇的苦难,以及仁人志士英勇抗争、救亡图存的壮烈事迹。作者运用高超的绘画技巧,以及深厚的编剧和历史功底,以画写史,不偏不倚,将那一代抗战者的辛酸与血泪、牺牲与憧憬,展现得淋漓尽致。

47、读过沈从文写的《边城》的都知道,小说在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中,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可是写出这部作品的沈从文却一直被称为“乡下人”“土包子”(当然沈从文也自称“乡下人”)。尤其是钱锺书,不把沈从文这种从乡下来的人放在眼里,曾经直言嘲讽沈从文就是个“乡下人”。除了钱锺书,就连国学大师刘文典也对沈从文很不喜欢,觉得沈从文“太土了”,甚至在西南联大讨论升沈从文当教授的会议上,直接笑嘲:“那我岂不是太教授了?”

48、写过《故都的秋》的郁达夫,年轻时放浪形骸。1913年,17岁的郁达夫到日本留学时,还详细记叙了在日本狎妓的经历:“我一个人住在被厚雪封锁住的乡间,觉得怎么也忍耐不住了,就在一天雪片还在飞舞着的午后,踏上东海道开往东京去的客车……受了龟儿鸨母的一阵欢迎,选定了一个肥白高壮的花魁,这一晚坐到深更,于狂歌大饮之余,我觉得竟把我的童贞给破了。”

49、顾晓梦在年少时遇见了惊艳她整个岁月的李宁玉。

50、  坐久了推窗看海罢!将无边的感慨都付与天际微波。

51、「非虚构」B07|  马蒂·弗里德曼:十九岁那年,我走入一场被世界遗忘的战争

52、孙中山听罢,不禁笑了,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大总统会生气的?”一边说着,一边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普通着装的人竟是大总统。惊恐之下,卫兵扑倒在地,连连请罪。孙中山急忙扶卫兵起身,并幽默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

53、美龄小姐喜欢法国梧桐树,他就把梧桐树种满整个南京。

54、人就个人而言终有一死,就整体而言则是不朽的。——艾普利亚

55、  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56、九副经典道教对联: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7、当时,李鸿章的助手马相伯奉命到轮船招商局查账,亲眼目睹了这场“盛事”,还记入《六十年来之上海》一书。

58、情话说的妙,日子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人们总愿意有更多的传奇供人咀嚼缅怀,其实对于亲历者,那只不过是风干了的纪念,而其中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59、浪漫的自由主义是印在徐志摩的骨髓里的,你瞧他为了从罗素放下美国学业毅然去了英国,结果罗素彼时根本不在剑桥。不够理智也是世人对他的评价。

60、                        岳南

61、民国时期的文坛,钱锺书因《围城》家喻户晓,但又因《猫》毁誉参半,从这本不为人知的小说作品中也看到了钱锺书的毒舌。曾有人说,钱锺书的毒舌在民国文坛,他称第没人称第即便是夸人都能挑出刺来,“暗讽文人”似乎也成了钱锺书的日常生活,这本《猫》讽刺了当时半个文坛。而受到谴责和讽刺的这一大批作家群中,就有林徽因、梁思成,也有沈从文、萧乾等。据说林徽因与钱锺书做过邻居,因双方家里养了猫有过交集而结怨,至于钱锺书为何要讥讽沈从文,从沈从文并不敢出声来看,缘由并非似无。

62、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 宋教仁

63、要尽可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俄国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

64、春秋·管仲《管子·治国》。治国:治理得好的国家。乱国:不太平的国家。这两句大意是:治理得好的国家常常是富裕的,而不太平的国家一定是贫穷的。国家大治,百姓安心生产,民富国亦富;国家动乱,田园荒芜,国库耗散,民穷国亦穷。这两句用于表示要使国家富裕,必须使国家稳定而有秩序。

65、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66、爱国主义是一种生动的集体责任感。 奥尔丁顿

67、现在连秋云黄叶又已失落去辽远里,剩下灰色的长空一片透彻的寂寞,你忍听冷风独语?

68、游宇明文章的老到和技高一筹之处在于,在看似故事结束之后继续书接上回,笔锋一转,点出周作人与沈启无师徒反目的事例示众。如此一个对比,文章的立意、境界和所达到的高度就显得大不同了。沈启无是周作人的学生,曾与俞平伯、废名、江绍原等并称“周门四大弟子”。此人最初对周作人亦步亦趋,抗战期间,周出任伪教育总署督办一职,沈启无担任伪北大文学院国文系主任兼图书馆主任。但沈觉得老师当了大官,自己的官帽子太小,对周作人深怀不满,竟至反目成仇,最后发展到相互在文章中讥讽、攻击对方……对上述两次“谢本师”事件,游宇明认为不可同意而喻,章太炎的“谢本师”为公不为私,所以,章在不得巳的“辞谢”里有对师恩的念念不忘和对老师出自内心的敬重。这样的“谢”虽然也是悲剧,但沉痛中自有一份温暖,能够得到后人充分的理解和尊敬。而沈启无的“谢本师”却完全源于个人的私欲,而且这私欲还与他们师徒在民族大义上的失节联系在一起。因此,其“谢师”也就“谢”得鬼鬼崇崇、有气无力,师徒都被后人看不起。“谢本师”本身无所谓对错,因什么而谢却标示着一种品位和思想境界。

69、比尔·布莱森以或幽默或惊人或感性的笔调,写景绘人,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旅游文学中具有深度收获的世界。

70、猛士不带剑,威武岂得甲?丈夫不救国,终为愚贱人! 爱国名言明末清初 抗清志士 陈恭尹

71、是晚清民国时期大家成批出现、新旧碰撞的时代,还是上世纪80年代人文学者一呼百应、影响公众的曾经?又或是人文学者还在做当做之事,还能尽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考的往昔?

72、可能给不了你世界全部温柔,但有个词叫尽我所能,

73、胡适、罗隆基、梁实秋等人选择了以言干政的方式,试图在维护国民d政权的前提下,一点一滴地改造这个政府,通过法治建设,最终将中国建成一个英美式的自由民主国家,实现国家的富强。基于这种认识,胡适始终坚持站在国民d外(抗战期间出任驻美大使,当 “过河卒子”乃是应国家之召,“为国家做一个诤臣,为政府做一个诤友”),1932年有关“人权问题”的论争,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都是他们这种政治理想的伸张。

74、“这是一个价值,”葛兆光回应。大家都习惯了弯着腰,站起来会怎么样呢?

75、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76、威武不能挫其气,利禄不能动其心。——李大钊

77、这个来自湘西的年轻人一路走的并不容易,只有小学文化,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个中艰辛只有自己懂。但好在他对自己有股狠劲儿,执着又谦逊,后来得胡适、徐志摩等人提携,终于在三十岁时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在这里遇上了一生的劫数张兆和。

78、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渡春风。近代民主革命女志士 秋瑾

79、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名孙文,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d创始人,三民主义倡导者 孙中山

80、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81、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82、我们要进学校读书,取古今中外人的知识、才学来帮助我们做一件大事,然后那件大事才容易成功。——孙中山

83、重提“国学”,大概要到中国不得不从“天下”(帝国)转型至“万国”(现代国家),而且还面临新的民族国家深刻危机的时候,那种严分“我者”与“他者”的界定,促使20世纪初的中国学者借了日本国学(其实还应该注意明治二十年之后日本兴起的“国粹主义”)之名,催生了现在的“国学”这个概念。

84、有另一种理解,细腻地铺展在《余音》中。那是一个学人在激荡的转型时代,在各式各样思潮中,寻觅“道”之所在的过去。在那里,吴宓、陈寅恪那样的人于内心撕裂中,仍在追问人为何生存、如何生存的“精神血脉”。

85、流年似水,太过匆匆,一些故事来不及真正开始,就被写成了昨天;一些人还没有好好相爱,就成了过客。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