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经典句子 > 老子关于谦虚的名言精选58句集锦

老子关于谦虚的名言精选58句集锦

admin 2023-03-23 01:57 经典句子

老子关于谦虚的名言

1、比喻才干不外露。 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老子关于谦虚的名言)。

2、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仍虚心。——北宋 徐庭筠《咏竹》

3、一百个满怀信心和决心的人,要比一万个谨小慎微的和可敬的(可尊重的)人强得多。——辛克莱

4、(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5、在获得成功之前,每个人都有自负的权利(迪斯累利)

6、(翻译讲解):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从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从不自显尊贵。

7、当你意识到自己是个谦虚的人的时候,你马上就已经不是个谦虚的人了。——列夫·托尔斯泰

8、老子是“文明的批评者”,他甚至要求放弃文明。对老子来说,那些被称之为文明的东西,既是远离“大道”的结果,又是造成问题的原因。他的两个著名推断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十八章)“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五十七章)老子还严厉地批评礼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三十八章)这都是老子对文明弊病的深度性反思。孤立和表面地看,老子似乎是主张“愚民政策”的,尤其是他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六十五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这不是要求统治者“愚弄”他的人民,还会是什么。但根据老子的整个政治奥秘,决不能从专制绝对主义的意义上去理解老子的“愚之”。专制绝对主义与老子的“无为主义”格格不入。“愚之”既要从老子反思和批评文明的立场来理解,如《老子》十九章说“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也要从老子反对统治者以智慧治国的观念来观察,如老子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五十八章)老子“自然无为”政治学说的中心是要求统治者清静无扰,奉行“不言之教”,让百姓能够自行其事。这是一种高度“简省无为”和“质朴无华”的统治。老子相信,这种看似“消极”的无所作为的统治,却是最有成效的任何政治目标都能实现的统治(“无为而无不为”)。正如《道德经》所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三十二章)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

9、那种对于自己的德行似乎不胜惊叹的人,常常拿自已的善举作为奇迹讲给人听(法国)

1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1、能夸耀自己的人,总说人家没用;能叫唤的驴子,总是横蹦乱踢

12、做人无非两个过程,知道别人,了解自己,前者能让你取长补短,而做到后者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13、不矜不伐----矜、伐:自夸自大。不自经为了不起,不为自己吹嘘。

14、骄傲缺乏缺点的最佳条件藏身之地(塞·巴特勒)

15、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后行之。——汉·贾谊《新书·大政上》

16、事物的转化以事物彼此包含着相反的因素为前提条件,这会使人马上想到老子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按照老子的洞见,灾祸与幸福作为相反的两极彼此包含着对方因素的相通性,这使一方向着另一方的转化成为可能。但转化实际上是如何发生的,令人捉摸不定。接下来老子追问说:“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是后人对老子祸福转化莫测的一个生动的演绎。“损益关系”也一样,老子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四十二章)

17、“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类似于市场经济的思想可惜很少有人能理解,历代统治者只知扰民,只知私欲膨胀,老百姓怎么能富裕、朴素呢?

18、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杜甫《木皮岭》

19、(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20、必恭必敬----恭、敬:端庄而有礼貌。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21、不露圭角 不露锋芒 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虚怀若谷 不矜不伐 不卑不亢 戒骄戒躁 不骄不躁 功成不居 一谦自益 益谦亏盈 谦虚谨慎 不亢不卑 长揖不拜 满招损,谦受益

22、“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中国人有点小聪明,于是统治者竭尽心智折腾老百姓,何知摒弃个人智能,发挥法治、市场的作用?

23、凡是夸说自己十全十美的人,是十足的白痴(英国)

24、切莫轻信过度谦虚的人,尤其对方摆出讽刺他自己的态度时,更不能骤然相信。因为,这种谦虚的背后,八成隐藏了强烈的虚荣心和功名心。——希尔泰

25、一个人的真实价值,终归还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体现,时间不会蚀去珍宝的光华,而只会把它打磨得更加璀璨。

26、(译解)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由看不见的“道”产生。

27、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28、平庸的人往往会在随波逐流中沉沦和迷失,我们很难有勇气为了保有那一份真实自我,而去抵抗寂寞蚀骨的滋味,因而也就没有机会去领略圣人的境界。

29、老子不仅献出了大到治理国家的高级智慧,而且也献出了小到“修身养性”和“处世”的精湛人生艺术。老子可能以长寿而终,信仰不死的道教徒将他神化为长生不老的化身,或者把他想像为率领天上的仙人和玉女来到人间的“太上老君”。人们至少可以在老子的长寿与他教导人们修身养性之间找到联系。老子是如何教导人们修身养性的呢?不用说,老子没有道教徒发展出来的指导人们养护生命的可操作的各种技巧,老子教导人们的是养生的高级原则,它依然以“道”为最高的准绳。无限和伟大的“道”是生命力的不竭源泉,合乎道而生活或者遵循道的本质而存在,人就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三十三章)“不失其所”是指“不失去根本的道”,这是生命长久的奥秘。老子这里说到的“寿”,不是指身体上的,而是指一个人死后不被人们所遗忘。由此也可以看出,老子虽然相信人可以“长生”和“长久”,但他确实没有不死的想法,道教徒显然把他的长生和长久的信念拉长到了无限的过程之中。

30、所以,人的要求和行为应该把握好度,适可而止,不要超越可能与应该的范围。如果一味贪求得不到或无须得到的东西,无休止地奔波忙碌,不仅活得痛苦,还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31、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泰戈尔)

32、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33、因此,真正的智者和圣人不会介意世俗外物,更没有兴趣用自身的宝物换取浮名。我就在这里,不管你承认,或者不承认。圣人是寂寞的,因为他能够体味到生命中那挥之不去的孤独,并且在坚守当中完成价值的沉淀。

34、明末崇祯年间,有个人画了一幅画,画上一棵松树,松树下面一块大石,大石之上,摆着一个棋盘,棋盘上面几颗疏疏落落的棋子,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意境深远。

35、过高估计自己的人一定会低估他人,而低估他人者又会压迫他人(塞·约翰逊)

36、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

37、傲慢的性格只会偶尔伤害你,而傲慢的表情却会使你不断受到伤害(狄德罗)

38、适度和节制的生活不仅体现在合理的消费和使用生活资源上,也体现在善于积蓄身心的精力,使生命处于旺盛和饱满的状态。《道德经》五十九章有一个称之为“啬”的概念,它的合理解释是“爱惜”和“蓄养”。在老子看来,治理国家和修身养生,没有比珍惜和保存自己的精力更好的方法了,只要奉行和实践它,国家可以长治久安,人生能够长寿不老。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但人们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常常不节制自己的性情,过度地消耗自己的身心,萎靡不振,未老先衰。人们只知道储存和深藏财物,但却忽略了蓄养精力;人们不仅透支金钱,而且更透支自己的生命。老子以必然性的法则断定说:“甚爱必大费”。(四十四章)难道不是吗?过度地迷恋,就一定要有巨大的耗费。在名利与生命、生命与财物、得到与失去之间,人们失去了判断力,不知道轻重缓急,否则何以人会被物质所奴役。老子质问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四十四章)

39、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因为他自以为什么都懂(法国)

40、合乎道的生活方式体现为一系列的修身和养生原则,它们都根源于伟大的道的本性。在这些原则中,老子要求人过一种“适度”和“节制”的生活。老子当然没有直接使用“节制”和“适度”的概念,但他有“去甚”和“去泰”的说法,这就是要求不要过度和过分,它十分符合“节制”和“适度”的观念。人的生活愿望无穷无尽,愿望的满足相应的不是愿望的减少,而常常是愿望的扩大和无休止的追逐,人的身心疲惫不堪,不得安宁。老子观察到了上层社会和贵族阶层生活的丰裕和奢侈,他们拚命地消费和享用着一切。《道德经》五十三章描述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人如果不知生命机体的可承受性和身心的宁静,而过度地消费,他就会损害生命的机能和身心的平衡。老子以朗朗上口的句式告诫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十二章)目不暇接的华丽色彩、震耳欲聋的激昂的旋律、应有尽有的美味佳肴、竞奔追逐的射击,令人垂涎三尺的财物和珠宝,在老子看来,都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应该加以节制。人们有一种逻辑,叫做欲其克制欲望痛苦地长寿,还不如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而短命。更让人惬意的也许是这样的逻辑,即充分地享受人间的美好生活而又长命不死。齐景公在饮酒快乐时曾感叹说,自古以来若没有死亡该多好啊!但晏婴则巧妙地回答说,如果自古以来没有死亡,那就是古人之乐,他就没有享受侯王的生活乐趣了。照杨朱的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的想法,人生既然是有限的,不管圣贤愚不肖最终都要死去,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去追求欲望的满足和最大的快乐。但对于理性主义者来说,合理的人生选择是过一种有节制和适度的生活,他们既能够享受到的人生的不少乐趣,又能够安渡天年。

41、科学的自负比起无知的自负来还只能算是谦虚(斯宾塞)

42、《道德经》第19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43、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谦虚的名言警句君子名之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44、用针尖举起大山来,都比心里根除骄傲容易(德国)

45、大自然是没有感情的,它对万物都等同祭坛的贡品;老子理想中的君主也是不动感情的,对一切人都任其自生自灭。老子不认为仁是美德。

46、得意之事不可再做,便宜之处不可再住。——中国

47、骄傲的人必然嫉妒,他对于那最以德性受人称赞的人便最怀忌恨。(斯宾诺莎)

48、“爱读经”品牌名称由王财贵教授命名,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注册,北京文礼经典文化有限公司负责“爱读经”系列经典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其旗下包括读经教材、爱读经读经机、经典名画、教育用具等系列经典教育产品。

49、必须全心全意地致力于你所从事的工作。得到一个强烈的印象时,不可立刻有所行动;可是在经过考虑之后,纵然考虑错误,也该断然地去做。——《托尔斯泰传》

50、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泰而不骄----态度舒泰而不骄傲。

51、老子的说法使我们联想到了孔子的养生论。鲁哀公曾咨询孔子说,是仁爱的人长寿呢,还是有智慧的人长寿。孔子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他先是讲述了咎由自取的死于非命的三种情形:一是无节制的生活;二是触犯刑律;三是自不量力的争斗。但仁人智士都是长寿的,因为他们都能够选择合理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孔子家语•五仪》记载了孔子的这番回答:“哀公问于孔子曰:‘仁者寿乎?智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孔子这里讲述的长寿之道,与老子主张的适度和节制的生活方式是一致的。圣人是老子赞美的理想人格,圣人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其中就有不走极端、不奢侈和不过分的美德──“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老子的人生三个妙方(“三宝”)之一是“节俭”,它不是墨家提倡的清苦生活,更不是佛教托钵僧的苦行主义,它是相对于奢侈生活而要求的一种有节制的“简单”的生活。生活其实也是很简单的,复杂的生活往往加重了生命的负担。关键是把握住生活的奥秘,能够体验“味无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八十章)的境界。

5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3、那种对于自己的德行似乎不胜惊叹的人,常常拿自已的善举作为奇迹讲给人听(法国)

54、(感悟)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55、   普及版套装           273

56、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57、这一章还很有意思,如果反过来呢?看上去能力特强的人,一定不是最强的;看上去特满的,一定不是最充实的;看上去特别正直的,一定不是最正直的;看上去技巧最多的,一定不是最聪明的;看上去最能说的,一定不是口才最好的。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