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经典句子 > 中国官方对莫言的评价精选50句集锦

中国官方对莫言的评价精选50句集锦

admin 2023-03-28 09:04 经典句子

中国官方对莫言的评价

1、莫言得奖,可以说既必然又偶然,对此既在意,又不必太在意。在中国,和莫言大体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作家还有很多,这是一批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作家,莫言获奖只是一个开端。

2、  莫言获奖的遭遇就是最好的说明,时直今日,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全文。(中国官方对莫言的评价)。

3、鲁迅先生曾经在他的文章中写到,他从旧社会封建礼教中读出两个字“吃人”。很深刻。

4、莫言是躁动在中国大地上赤裸裸的生命的宣泄者,上世纪80年代中期,莫言和他的《红高粱》的出现,是一次生命的昂扬勃发。在层层叠叠、积重难返的教条窒息下,只有生命原始欲望的喷薄,充满自然力的东方酒神精神的重新燃烧,才能使中国从垂死中恢复它的生命。(中国官方对莫言的评价)。

5、莫言得奖,太棒了!最喜欢莫言的《生死疲劳》,他的小说充满方言,可以彻底看到村落的经验是如何给人充沛的生命力,最泥土的人就最国际。每回读莫言的小说,都会感叹,我不如他。——龙应台

6、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文学委员会主席帕·瓦斯特伯格介绍了莫言的作品,阐述了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瓦斯特伯格的颁奖辞全文如下:

7、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改编的电影《幸福时光》剧照

8、所以救急的办法,是不要让大家知道西方人胡说了些什么,先拿到奖再说。

9、一部作品的好坏,有个最简单的评判标准,就是你愿意看几遍。聊斋志异,可以每年都看一遍,是可以陪伴一生的阅读对象。对我来说,马桥词典也是,王小波也是,类似的好作品很多,不一一举例。

10、但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骨子里符合了西方价值观,这里的西方价值观不是太褒义的词。落后,贫穷,人性,挣扎加上那个特殊年代,是西方人潜意识里最想看,也最乐意看的题材。

11、   讲座最后,车槿山教授评议道,宋炳辉教授指出莫言如何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特殊处境上,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面对内外“两个世界”的矛盾;同时点明批评界忽视叙述者借由文本來叙事的行为以表达悲悯之心;再者,深入探讨了莫言的手法折射、超越甚至化解现实的维度,并以自贬的方式瓦解叙述者主体的现象;最后,以中外文学作为相对的例子,体现莫言的创作观与批评界的不对接。车槿山教授也问道,基于场域及语境的不同,倘若中国作家意识到内外世界的需求相异,为了生存的目的而放弃身为作家“自由知识份子”的艺术写作态度,当他做出某种妥协以保护自身能够自由发生,那么妥协下的事件再发生是否就使他不再是作家?宋炳辉教授答道,以文体的流变为例,不同文体可以说是在不同语境的压力下的结果,以此或可探讨任何文体的生长及创造,是否真正存在典型自由发生的案例。随后,宋炳辉教授就在场听众的发问(如何看待顾彬对莫言的批评、作家如何在“内外世界”中平衡及把握写作的动机及方法)言道,相较而言,顾彬在文学偏好上更倾向于诗歌及经典文学,且身为外国人,对于外国文学的熟悉度有限,这些皆有可能影响他的文学判断;针对第二个问题,宋炳辉教授以莫言为例,并认为他是从福克纳等许多作家中找到自己的对话方式,同时站在自己的文化立足点上,创造并转化成自己的写作方式。

12、但莫言的作品,不在此列。这个关乎个人喜好,就好像我也不喜欢三体一样。

13、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莫言获奖代表着中国文学被世界接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

14、莫言的作品有着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这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有的人说他是受马尔克斯的影响,但我感觉他们只是风格相近,作品内容和表达的方式思想都大相庭径,莫言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作家,他发掘的是扎根中国大地的底层人民的生活现实写照。在很多读者读后对莫言的作品都给出了极高的赞誉,而这些读者很多也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可以说莫言的作品是真正写进了中国底层民众的心里,他通过艺术写作的手法,将所见所得都融入了著作之中,因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

15、很多人想要拜读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却始终没有读完:

16、他是继拉伯雷和斯威夫特之后,也是继我们这个时代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之后比很多人都更为滑稽和震撼人心的作家。他的辛辣是胡椒式的。在他描写中国最近一百年的宏大如挂毯的故事中,既没有跳舞的独角兽,也没有跳绳的少女。但他所描写的猪圈般的生活如此独特以致我们觉得已经在那里呆了太久。意识形态和改革运动来来去去,但是人类的自我中心和贪婪却永存。所以莫言为个体反抗所有的不公,无论是日本侵略还是毛主义的恐怖以及今天的狂热生产至上。

17、宋炳辉,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常务副主编,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外文学关系研究,1986年起发表文学批评和研究著述200多万字,出版《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视域与方法: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想象的旅程》《徐志摩传》等专著10余部。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领军人才(2014)、“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6),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8)。

18、中国作家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外国读者更加关注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进而激励外国汉学家努力翻译和向世界介绍更多的中国文学作品。

19、恩施文学向何处去?根据莫言的忠告,我以为,恩施的文学作品要以历史的眼光、地域的风情、民间的情怀、深邃的底蕴、全新的手法赢得广大的读者群,要营构一批有恩施地域的骨子里浸润着山韵巴风的艺术形象,要让作品负载着这方水土独特而丰富的人文气质走向中国和走向世界。

20、莫言之所以敢写,也许有一点是真实的,饿怕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百姓是很饿了几天肚子的,就像现在伊朗朝鲜一样,被美国经济封锁成那个惨样子。原来我们也遭受过如此待遇的。莫言不管,他把饿肚子的账估计算在了,他认为的对象上了,反正是饿过的,为了吃饱白馍,豁出去了,大不了再接着饿。

21、同声翻译之所以尴尬,因为委员会的评价,准确地揭示了莫言文学的本质。莫言文学是“揭疮疤文学”,揭制度的疮疤,揭社会的疮疤,揭人性的疮疤。它的方式是只讲故事,讲各种各样惊心动魄的故事,但不做结论,结论由读者去做。在东方文化里,这种方式是很讨巧的,读得懂的人,会心一笑,他们断不会说破莫言的心事;而在官方,只要你不说破,只要你不涉及那几个敏感词,大家便相安无事。何况,能真正读懂的并不多。

22、宋炳辉教授在讲座伊始说,莫言无疑是中国当代最优秀和最富有个性的的作家之他在中国读者中具有广泛影响,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而在他获得诺贝尔奖后,不但没有终止反而加剧了争论。莫言获奖这一事件无论是从外部世界看中国,还是中国文学的自我认知,都因此发生转变。事件体现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却也再度引发莫言作品的论争。关于莫言的中国批评,折射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许多共性,也囊括了中国文学进入文学的世界共和国(TheWorldRepublicofLetters)所面临的重要议题,包括作家写作如何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接受语境,并且在两者之中实现创造性的超越;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如何面对这一处境下中国作家的写作;如何理解中国作家在文本内部和文本之外(现实中)的话语方式等。

23、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文学委员会主席帕·瓦斯特伯格介绍了莫言的作品,阐述了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瓦斯特伯格的颁奖辞全文如下:

24、坦率的说,不知道陈丹青这句话出处在哪里。但是光从字面上看,符合他在江湖中的风格。

25、莫言获奖与中国今日的国际地位有关。但若以此证明中国文学的崛起,则仍难以摆脱东方主义的窠臼,仍没有摆脱“被看”的心理,是缺乏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事实上,中国当代文学的孱弱,离文学强国之梦还差得很远,向世界文学学习和开放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主旋律。

26、  诚如莫言所说:我看到了人心,也看到了自己。

27、协办单位: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杂志

28、  而当下,有良知的文人稍微写点批评的文章,或者鞭挞现实的作品,就立即会被毛左或者脑残们按上汉奸的帽子。

29、对于获奖,莫言本人特别低调,他告诉所有顶他的人与骂他的人,诺贝尔文学奖不过是一个奖项而已,与写作本身并无多大关系,“所以不要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问题,最好忘掉它”,“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他认为,“作家写作是在他良心的指引下,面对着人的命运,人的情感,然后做出判断”。莫言呼吁我们应该关注文学本身,他希望人们“能够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阅读文学作品、写作文学作品”方面,也希望“更多的读者读书”,从大量好书中认识我们面对的共同世界与整个人类。

30、有朋友发给我”诺贝尔文学委员会对莫言颁奖辞“的全文,细细一看,才知道为什么颁奖辞的全文在网上很难看到,要么被屏蔽,要么语焉不详。我不知道莫言对这份颁奖辞是如何表态的,但我想,如果同声翻译很准确,或者他事先得到了中文译件的话,一定很尴尬。

31、       (人文学苑6号楼,未名湖东北)

32、这一苦痛的证据就是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的吃人肉的风俗。在莫言的笔下,吃人肉象征着毫无节制的消费、铺张、垃圾、肉欲和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能够跨越种种禁忌界限试图加以阐释。

33、其莫言认为,小说这一大类文体,实际上涵纳着若干小类的文体。他谦虚地说,我们这些人可以称为作家,但不能称为文学家,只有像鲁迅、沈从文创造了一类独特文体的作家,才能称为文学家。他对我们谈起长篇小说的定义,进一步强调了长篇要有“长篇胸怀”的观点,即胸中要有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要有粗砺莽荡之气,要有容纳百川之涵。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天马行空的大精神,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感悟——这就是“长篇胸怀”之内涵。他说,文学需要正视人类之恶,认识自己之丑,真正的悲剧,不是战争、灾荒、疾病等外部原因带给人的苦难,而是内在的人性弱点与病态人格所导致的悲惨命运。文学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与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

34、贾平凹就比较不幸,贾先生的作品真的是深得古典文学的真传,朴实的如同黄土高坡,写的东西耐看。诺贝尔奖情节,作家都还是有的,所以贾先生就写出了“废都”,他挂了另一根弦,食色弦,不过这个题材用料猛了,“味精”用得多了,就变了点味儿,加上西方对这一套可比国内大胆多了。小儿科了。

35、购买梦情签名版小说《我的青春与你檫肩而过》 

36、内容简介:莫言无疑是中国当代最优秀和最富有个性的作家之30年来在中国读者中拥有广泛的影响,也引发了持续的争议,诺贝尔奖没有终止反而加剧了这种评价的分歧。莫言所选择和建构的文本内外的差异化话语策略,意在同时向中国与世界这两个既相关联、又有差异的语境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些指责莫言扭曲、污损中国形象以迎合西方目光的观点,是后殖民理论在中国语境误置下的产物,也是观念狭隘的文学阐释对莫言独创性的遮蔽。借助莫言评价个案的话语分析,可以观察当代世界文学语境下的中国文学处境,也为思考当代中国文学实践如何面对内外“两个世界”提供有意味的切入口。

37、我只是在看我们班一些关于高三青蛙和偷菜妈妈的讨论。那时候看完青蛙,大家都会主动思考生育问题,高学历的人如何帮助家乡。现在,我的大学在乡村振兴中获得了国家的支持和好评。我们一起反思了粮食问题,反对压迫。莫言说他的志向就像挂在nv人奈子身上的金钟罩,给了我们很大的冲击。我们没有躺平。我们有自己的志向,看看他的文献,反思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太多的感受,只是想亲身经历,但也不认同对他的无理指责。

38、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很少的旅程能超越这些故事和历史进入一个这样的国度,那里驴子和猪的叫嚣淹没了人的声音,爱与邪恶呈现了超自然的比例。

39、看似答非所问,实是真情流露!与共和国同龄人,都会珍惜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的今天。只有身临其境,才有真切感受:格格无资格评论莫老师,只是实事求阐述亲身经历—— 儿时,我们跟着老师拾麦穗;长大了,我带着学生拾稻穗?为生产队拾麦穗和稻穗?光明正大,颗粒归仓。如果占为己有,那是原则问题—— 高成分家庭被判:偷公粮、挖社会主义墙角、游街示众,批斗挨打,乃至家破人亡;低成分家庭判:没收,教育,警告⚠️浩劫,罄竹难书,只有老一辈才知道科学家关牛棚、游街示众、扫大街、冲厕所、乃至家破人亡……(当国际友人得知:老舍先生自尽;少奇伟人被殴打身亡;小平同志长子迫害致残……心疼地说:“这种歹徒,简直疯狗!”)如今,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咱不忘初心!

40、莫言的东西就到了聚光灯下了,有种说法,莫言的东西少儿不宜,或者说成年人才看得懂。莫言获奖以后,才真莫言了,沉默了。是国人文人相轻?嫉妒他?那倒未必。

41、莫言与恩施与我们交谈时,粗略翻阅了我出版的几本文集,恳切地说,长江流域的巴人文化神秘深邃,博大精深,我非常羡慕你拥有这样一片历史文化的富矿、民族风情的厚土,希望你多多关注你身边的普通人,与他们心心相印,这样,你的创作自然能境界大开。莫言还欣然挥毫,为我题写了“烈烈巴风”的赠言。我想,这四个字,既是他对我的肯定与鼓励,也是对我今后文学创作提出的高标:巴风,我所拥有的乡土之风、民族之风也;烈烈,文学风格应有的浩荡气韵也!

42、我写的书(数量)是莫言的十倍,但看完莫言的《生死疲劳》后,我认为此子胜我百倍,我告诉莫言,我写不出来的书,希望你帮我写出来。——司马中原

43、他之所以尴尬,因为委员会的评价,准确地揭示了莫言文学的本质。莫言文学是“揭疮疤文学”,揭制度的疮疤,揭社会的疮疤,揭人性的疮疤。它的方式是只讲故事,讲各种各样惊心动魄的故事,但不做结论,结论由读者去做。在东方文化里,这种方式是很讨巧的,读得懂的人,会心一笑,他们断不会说破莫言的心事;而在官方,只要你不说破,只要你不涉及那几个敏感词,大家便相安无事。何况,能真正读懂的并不多。

44、莫言的幻想翱越了整个人类。他是了不起的自然描述者;他知道饥饿的所有含意。20世纪中国的残酷无情从来没有像他笔下的英雄、情人、施暴者、强盗以及坚强、不屈不挠的母亲们那样得以如此赤裸裸地描述。他给我们展示的世界没有真相、没有常识、更没有怜悯,那里的人们都鲁莽、无助和荒谬。

45、  对于”诺贝尔文学委员会对莫言颁奖辞“的全文,我细细看了看,才知道为什么颁奖辞的全文很难看到。我不清楚莫言对这份颁奖辞是如何看待的,但我知道,政府的相关人士看到一定会很尴尬的。

46、无论是透明的红萝卜和赤热的红高粱,还是丰乳肥臀,都是生命的图腾和野性的呼唤。莫言以强劲的想象力与磅礴的魔幻笔触,书写了中国农民的命运,张扬了民族心灵的生命欢歌。

47、宋炳辉教授认为,莫言的作品以高密东北乡为虚构世界并折射中国现代历史和现实,又以他特有的夸张感觉的方法超越现实;他的作品不乏粗鄙、丑陋甚至残暴的人物、场景与细节,但包裹着对世界的悲悯与救赎之心;他以喋喋不休的语调,及自我贬损的方式传达尖锐的批判之声;并以文本内外的话语方式的醒目反差,体现出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文学、文化语境的敏感和策略选择,莫言所选择和建构的文本内外的话语策略,正是向中国与世界这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差异的语境发出自己的声音。宋炳辉教授进一步解释道,对莫言所谓扭曲中国形象的指责,把一种创造性的批判叙事,简单化地阐释成一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迎合和献媚,实际上是对西方后殖民批评理论的错误移植,它客观上回避了本土社会文化矛盾与对抗,转而强调西方对于中国的话语压迫,却有意无意地迎合狭隘的民族主义话语。

48、莫言的故事都伪装成神话和寓言,将所有的价值观置于故事的主题中。在莫言笔下的中国,我们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理想具有合乎标准特征的公民。莫言描写的人物都充满了活力,不惜用非常规的步骤和方法来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打破被命运和政治所规划的牢笼。

49、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中国作家莫言,会使外国读者更加关注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激起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又会激发国外汉学家下功夫把更多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世界上去。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