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处精选87句集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处精选87句集锦

admin 2023-04-20 02:08 句子大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处

1、此话出自明代“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原话载于其著作《日知录·正始》。其原话是:

2、(出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3、齐家治国,汉语成语,拼音是qí jiā zhì guó,齐:整治。意思是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成语出处《礼记·大学》。

4、出自《秋风行》。(译文)人生富贵就像白驹过隙,转眼就会逝去,只有人的荣辱之名像金石一样永存。

5、我们学习《世说新语》,知道山涛推荐嵇康为官,嵇康不干,不但不干,还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以示自己绝无仕宦之意。后来嵇康为司马昭所杀,广陵散从此绝矣,当时,嵇绍“十岁而孤”。嵇康临死,把嵇绍托付给山涛,还说,有你涛大爷,你就不是孤儿了——山涛年长嵇康十八岁。

6、作为担负起祖国未来的我们纵然渺小,平凡如苔花一般,也要担当起国家的责任,尽自己所能,做最大的贡献。捡起一片纸,帮助一个人,疫情期间遵守防疫规则,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最好的自己……这些微不足道的事,同样也是爱国。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家长对我们的期望,更不要辜负祖国对自己的培养。将来,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一个能报效社会的人。

7、  (1)“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兽相食,谓之亡天下。”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并且加以区分。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政权更替;亡天下则是指道德衰颓,人相争斗,社会风气败坏,动乱不安。

8、原著原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我先来帮大家翻译成现代文:

9、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10、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1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处)。

1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人们熟知的名言,现在常有人把它说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词之改,看似无伤于原意,其实是丢掉了原话的根本精神。

13、《老年文摘》每周2期,4开16版,全年102期。

14、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图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

15、尽信书,不如无书,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便是顾炎武此段,我觉得亦有可商讨处,比如,他说“魏晋之清谈,何以亡天下?”这就是认为魏晋清谈,导致天下亡。可是我们学习《世说新语》,知道“言语”第七十的故事是:

16、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鸡叫不叫,天依旧会亮。

17、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1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可谓耳熟能详,妇孺皆知。学生时代写作文,这句话出镜率不是一般地高,而是相当相当高。

19、其次,知道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那么,保国与保天下,哪个更重要?按顾亭林先生观点,当然是保天下更重要。“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也就是先解决好民生问题,先得民心,然后得政权。孟子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这个意思。

20、  更有无数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在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的号召下,在自己的“岗位”上,不畏艰险、矢志不渝,为担起国家民族的重担而不断努力。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先后五次率兵北伐,追求着蜀国的光荣与梦想,担负起兴复汉室的责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却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内含着文人对于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的关切,担负着让诗歌发挥更大社会作用的责任……

21、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22、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入仕,绍时屏居私门,欲辞不就。涛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一时传诵,以为名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夫绍之于晋,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当其未死,三十余年之间,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而荡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且其人仕之初,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而可树其忠名以盖于晚上,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使谓绍为忠,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也,何怪其相率臣于刘聪、石勒,观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动其心者乎?

23、对于民国政府和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梁启超写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在唤醒百姓振兴中华,而他这里的天下单独指国家,匹夫指士大夫,责任是特指政治。1898戊戌变法正式开始,变法持续了共103天。这场变法由梁启超带头,在光绪的支持下的一场政治变革。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我国的历史上有重要意义,它在唤醒民族救亡,反对压迫的思想上进行了一场启蒙。

2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词语的意思是天下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5、  欲挽回天下之无耻,必视乎一二人之有耻。权足以有为,则挽回以政教;权不足以有为,则挽回以学术。即伏处一隅,足不出里闬,但使声气应求,能成此一二人;即此一二人,亦各有所成就;将必有闻风兴起者。纵不幸而载胥及溺,犹将存斯理于一线,以为来复之机。(吴廷栋)

26、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7、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费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28、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29、这就意味着亡国之后不仅换了一个统治阶级,还需要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统治思想,甚至要原来的政治统治观念都需要改变,否则最终会亡天下。顾炎武的思想在经过了朝代国运的变迁下,家族的盛衰中形成,他在结合了明朝的盛衰史,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安邦治国之道,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30、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邪;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31、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图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清兵南下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此后,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动,联络抗清力量。后被官府追捕,逃离江南,前往山东。在北方的二十多年里坚持反清。

32、五十岁后,顾炎武撰写了《日知录》。他在书中说:“即使是一位普通的人,对国家的兴亡也是应该负有责任的。”直到69岁去世,他都始终坚守民族气节。

33、我说,顾炎武,顾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他这段话有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34、  (2)“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指出保天下是保国的基础。

35、出自《顾亭林诗文集·与人书六》。(译文)君子的学问,需要终身追求。

36、(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37、  责,无论是从甲骨文还是金文的字形来看,都是从贝朿声。《说文解字》言“求也”,索取、求取是其本义,所索求的是“负家偿物”,也就是欠款,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债”。而其引申出来的责任、本职之意,则成为责最为常用的意思。

38、嵇绍长大后,因为嵇康得罪,端居在家侍母至孝,是山涛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说嵇绍有贤能,“父子罪不相及”,应加录用。司马炎就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八王之乱”时,嵇绍以晋惠帝司马衷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正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都逃跑了,只有嵇绍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嵇绍遇难,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39、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於此。其所为欲同,其所为欲异。口惛之命不愉,若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不求其实,务以相毁,以胜为故。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

40、(释义):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41、清朝乃异族所建,非汉人政权,这时候的明朝皇族迁都南京,成为了南明,而异族占领京师惹恼了民间士子阶层,明朝遗老遗少甚为不愤,一些报国爱国之士往投南明弘光小朝廷,正是在这个时候,有一位大儒——顾炎武唱明“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日知录》正始一节)”。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42、  历史上无数的人担负着自己的责任,并为之不断努力。儒家倡导仁者爱人,并以仁为己任,致力于将仁的思想推广至天下万民,道德的弘扬与传承是他们为自己定下的理想与责任。他们的理想在修齐治平之中指向现实的人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中不断践行。即使不得志,即使不为官,也依然正心修身,成就自己的德行并且影响他人。

4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

44、进入21世纪,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时,据说专门对这八字名言做了一番考证:早在梁启超之前,梁氏好友、维新派另一位思想家麦孟华于1900年就提出这八字名言是顾炎武的话,这就比梁启超早了整整15年。然而,上海文艺出版社重印了清初署名“空空主人”写的《岂有此理》一书,作者据说是乾隆中期人,该书写好后迟至嘉庆四年才出版。该书开篇第一句话竟是:“亭林先生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以为至论。”这样看来,“空空主人”才是第一个将顾炎武名言浓缩为八字成语的人!但是,这“空空主人”姓甚名谁,像《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一样,就无人知晓了。(《老年文摘》第2430期)

45、看看我们郭佳的历史,刘家的汉朝灭亡了、杨家的隋朝灭亡了、李家的唐朝灭亡了、赵家的宋朝灭亡了、朱家的明朝灭亡了、爱新觉罗家的清朝灭亡了,一个个朝代(郑全)你方唱罢我登台,幻起幻灭,勃焉忽焉,但我们口中的“郭佳”(中国)灭亡了没有?显然没有!朝代的灭亡(郑全的覆灭)并未阻断中华民族人种的繁衍和万千家族的延续,也并未妨碍我们幸福地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朝代更迭、郑全轮替,但中国这个郭佳不光一直安然存在,而且一直在变强,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强国了(若按照胡鞍钢教授的说法,已经是全面碾压莓果的“全球第一”强国)。所以,现在的人担心的“亡郭”是杞人忧天,顾炎武所说的“亡天下”才是最应该担心的。

46、非常之时,是做苏武,还是李陵,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甚至也都有不得不尔的苦衷,后世之人焉可一味高唱赞歌,或者痛骂为高?

47、首先,他认为“亡国”与“亡天下”有别。怎么区别呢?他老先生说得明白:“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48、顾炎武的这个意思,后来被梁启超表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为梁启超在近现代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因近代中国在世界版图中落后沉沦的命运,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成了最能激励国人、最能表达民族情怀的警语之一。

49、五十岁后,顾炎武撰写了《日知录》。他在书中说:“即使是一位普通的人,对国家的兴亡也是应该负有责任的。”直到69岁去世,他都始终坚守民族气节。

50、出自《精卫》。(译文)我(精卫)宁愿填平东海,即使身体沉人海底,此心也不更改,只要大海没有填平的日子,我的填海之心就不会断绝。

51、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同样可以思考,苏武和李陵的“家国情怀”。我们学习《苏武传》,苏武兄弟死事,母亲亡故,妻子改嫁,苏武无任何悲伤表现;而汉武帝死,苏武“南向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这就是苏武的家国意识。而李陵居匈奴,不再归汉,原因之一是,李陵一家被族灭,“母弟妻子皆伏诛”,“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这是李陵的家国观。

52、  一个人处于不同的位置、从事不同的工作,就有不同的责任与担当,就要担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将天与人分开,认为自然界与人各有其不同的职责,天地各司其职,人们也应当恪尽职守,所强调的正是要做好自身的职责、担好自己的担子。

53、梁启超(18023——19019),字卓bai如,一字任甫,号du任公,又号饮冰室zhi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54、清兵南下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此后,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动,联络抗清力量。后被官府追捕,逃离江南,前往山东。在北方的二十多年里坚持反清。

55、再往前看,来到宋代,我们看司马光是什么观点:“嵇康、王仪,死皆不以其罪,二子不仕晋室可也。嵇绍苟无荡阴之忠,殆不免于君子之讥乎!”

56、文章不短,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王安石语),现在听来依旧振聋发聩。

57、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5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英雄不出,孰能救民于水火,一统天下以安乐土?

59、有过於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於此。

60、——话说欢愉夜短,寂寞更长。春宵一刻值千金。当你美人在抱,云里雾里,欲仙欲死,浓情蜜意,缠绵不尽时,你会喜欢明天吗?不会!正相反,你会非常憎恨鸡叫,你会希望夜变得很长很长,恨不得一年365天全都是黑夜!

61、什么是亡天下?就是打着仁义的旗号,满口的真理,满口的道德,满口的正能量,结果是率兽食人,黎民黔首只能食狗彘之食,也就是社会贫富严重不均,贫富差距犹如天壤,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民不聊生,辗转死于沟壑,这就要亡天下。说得简单些,就是一个政权,如果不能使自己治下的百姓温饱无忧,不能使他有皈依感、安全感、幸福感,那就是亡天下。

62、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嚮而已。此一二人之心嚮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之心嚮利,则众人与之赴利。……然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曾国藩)

63、朱熹老夫子呢?他说:“嵇康魏臣,而晋杀之,绍不当仕晋明矣。荡阴之忠固可取,亦不相赎。事雠之过,自不相掩。”

64、《大学》里面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版的“马斯洛金字塔”。很明显在我们的祖先眼里,“郭”和“天下”不一回事。“天下”显然比“郭”的范围要大、境界要高。那时候,作为识文解字的读书人,“平天下”是个人最高奋斗目标和终极价值追求,如果做成了这件事,那就功德圆满、人生无憾、留名青史、光宗耀祖了。“治郭”显然无法与之相比。

65、不管山有多高、云有多厚,也挡不住太阳升起、阳光普照。

66、45岁之后,六谒明孝陵,以寄故国之思;变卖家产,云游四海凭吊古战场。期间屡次拒绝清朝的征召,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四意外上马失足,初九呕吐不止,后卒,享年七十。据万年历推算,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九为(阳历2月15),后世以每年的这天为其祭日,昆山故居与北京报国寺故居“昭忠祠”飨祭不断。

67、使知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种瓜则得瓜,种豆则得豆,既造如是因,必感如是果,决不至为求自己安富尊荣,致令杀人盈城盈野,以及国运危岌,民不聊生也。假使他知道声音柔和,其回声自然也就柔和;身形笔直,影子自然也就端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既然造作如是因,必定感得如是果,决对不至于为了求得自己的平安富贵荣华,致使杀人满城遍野,以及国运危急,民不聊生啊!是故建大功,立大业,浩气塞天地,清操皎日月者,皆抱己立立人之心,自利利他之愿。故得千百年后,人皆景仰。所以建大功,立大业,浩然正气充塞天地,清白操守明于日月的人,都是抱着自己成就,成就他人的心,自己利益,利益他人的愿。所以在千百年后,人人都景仰他们。无奈世人见识褊(biǎn)浅,每多悖道而驰。幼既无贤父母之善教,长又无贤师友之提携,从兹越理犯分,致堕监狱,虽属自取,实堪怜悯。无奈世人的见识狭隘短浅,大多都是背道而驰。小时候既没有贤良父母的善教,长大了又没有贤师益友的提携,从此违反义理,超越本分,以致关入监狱,虽然属于咎由自取,实在也是可怜。于是各狱皆立一教诲师,日与监犯讲说为人所当尽之道,因果无或爽之理。冀彼洗心涤虑,改过迁善,勉为良民,转相劝化,俾若自若他,同归圣贤之域,庶国家天下,永享太平之福矣。于是,各个监狱都成立一个教诲师,每天与囚犯讲说做人所应当尽的道义,以及因果报应丝毫不差的道理。希望他们洗心涤虑,改过迁善,努力成为良民,辗转互相劝化,使得自己他人,同归圣贤之域;使得国家天下,永享太平之福啊!

68、  (3)“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提出维护社会道德,保天下人人有责。

69、顾炎武是清初杰出的思想家,他认为,其实每一个朝代都一样,如果像上一个朝代一样,灭亡之后只是换了一任皇帝,生活方式和统治思想方式不变,到最后的结果就是灭亡。和汉族统治不一样的是,如今还需要考虑满人的生活方式、思想。

70、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71、《晋书》是唐朝房玄龄等撰,把嵇绍列入“忠义”一章(《晋书》列传第五十九),《晋书》认为,像嵇绍他们是“君子杀身以成仁,不求生以害仁”,是“能守铁石之深衷,厉松筠之雅操,见贞心于岁暮,标劲节于严风,赴鼎镬其如归,履危亡而不顾,书名竹帛,画象丹青,前史以为美谈,后来仰其徽烈者也”,是“蹈节轻生……足以激清风于万古,厉薄俗于当年”,是乱世之忠臣。这是赞扬嵇绍之忠烈,最具典型性的言论。

72、  顾炎武之后,清代一些儒士发挥“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思想说:

73、  在古代曾有一段时间使用贝作为货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秦始皇统一货币之后。虽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贝逐渐被金属货币取代,但在文字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保留着价值、货币的含义。但凡从贝的字,也都与钱财有关,责也是如此。

74、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75、顾炎武不但指责嵇绍仕晋,而且把举荐嵇绍仕晋的山涛山巨源,看作败义伤教的罪魁祸首。

76、几天前的晚自修,给学生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语,特别讲到这句话的出处,且投影示之。这句话出自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

77、(3)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和谐更强大。

78、晚自修回来,即有同学垂询讽刺文学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的问题,某答曰:《儒林外史》《围城》皆讽刺文学,君以为“正能量”“负能量”也?为什么啥事都要问是不是正能量呢?如果非要问是不是正能量,那就看它是不是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是不是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加快了文明的进程。该同学复言,本晚自修,他们接触到了与以往不同的想法或是史料云云。

79、  这首诗是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

80、毫无疑问,顾炎武认为,他们都不该仕晋,因为司马氏虽有了“国”,但其实是失了民心,亡了“天下”的。

81、在顾炎武看来,“郭”就是“郑全”(那时候叫朝代)。那个时代的“亡郭”和现在的“亡郭”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顾炎武的“亡郭”指的是郑全的崩溃、覆灭,等于现在的“政息”;“亡天下”则是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现在我们说的“亡郭”,意思更接近于顾炎武的“亡天下”。

82、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83、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84、  所以,以天下为己任并不一定要出仕为官,在位谋政,而是不论在朝在野,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处境、条件,自觉担当;不一定要有权力、地位、财富等资源,而最重要的是要从自己做起,身体力行。

85、  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变,必从一二人开始;影响世人,移风易俗,并非只靠位居高位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根据地位不同,在位的可以通过政教;不在位的可以通过学术;就是家居独处,也可以影响身边一二人;这一二人又可以影响更多人闻风而起;即使身遭不幸,也还是在自己身上保存下了文化的一丝脉络,可以成为将来文化复兴的种子。

86、自古以来,就有亡国的事,也有亡天下的事。如何辨别亡国和亡天下呢?那就是:易姓改号叫作亡国;仁义的道路被阻塞,以至于达到率领禽兽来吃人,人与人之间也是你死我活,这叫作亡天下。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