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经典句子 > 王守仁被贬时说的的名言精选84句集锦

王守仁被贬时说的的名言精选84句集锦

admin 2023-03-25 10:39 经典句子

王守仁被贬时说的的名言

1、  王阳明曾做过龙场驿的驿丞,而驿站二字,十分耐人寻味。(王守仁被贬时说的的名言)。

2、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守仁

3、对于黄公望来说,死从来不是他考虑的事情,他也决定不了。他唯一能决定的就是画画,他有画不完的画。

4、致原创作者:若发现误侵了您原创保护版权,应系第三方原因,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5、陆澄问:“怎样才能做到‘惟精’‘惟一’呢?”

6、池上偶然到,红花间白花。小亭闲可坐,不必问谁家。

7、  正德五年,即1510年,王阳明贬谪期满,调任江西庐陵知县。正是打从庐陵之任,他才真正开始展示他的施政才能。

8、王蒙一看此人年过半百,直摆手:太晚了,你回去吧。(王守仁被贬时说的的名言)。

9、王阳明在平定宁王之乱后,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他没有得到皇帝的嘉奖,反而被皇帝身边的人诬陷,几乎面临生命危险。王阳明写过一首诗,最后一句是:“若待完名始归隐,桃花笑杀武陵人。”大意是等到功成名就之后再像陶渊明那样归隐,就已经晚了;内心隐隐有归隐的萌动。

10、  王阳明一生坎坷。他从小以神童知名,但数次科举失利,同学中有人以不中举为耻者,他笑道:“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中举之后,走上官场,又因得罪太监刘瑾而险遭杀身之祸;即便在平定宁王之乱、达到人生巅峰之时,也因小人馋告而差点失去一切……他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

11、“良知”这个概念是孟子创造的。孟子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12、我们入驻的酒店是龙场驿大酒店,一座以阳明文化为主题装修风格的酒店,办理入住和放下行李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去参观先生的悟道之地。明朝的龙场驿是水西九驿中的首驿,明洪武年间,彝族著名女政治家奢香夫人摄理贵州宣慰使期间为沟通内地与西南边陲的交通、巩固西南边疆政权而设立水西九驿,以促进水西和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13、  静肃端庄的瑞云楼虽然有数进之多,但它却不是王阳明营造的,甚至也不是王阳明的父亲——成化年间的状元王华营造的,而是由王阳明的祖父租赁而来的。王阳明无暇,也无心置办房产,为国为民,终其一世,他只有两袖清风。

14、  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钱学森

15、薛侃问:“除草的时候,怎么样全凭天理而没有别的意思呢?”王阳明说:“草有所妨碍,应该拔除,就要拔除。有时虽没有拔除干净,也不要放在心上。如果在意的话,就会成为心体上的负累,就会为情绪所动荡。”

16、“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王守仁《传习录》

17、这五种私欲,也叫“不正之念”。王阳明说:“格物,就像孟子说的‘大人格君心’的‘格’,说的是去除人心中的不正之念,从而保全本体的纯正。而意念的目的,也是要去除其中的不正之念,来保全它的纯正,也就是随时随地都在保全天理,也就是穷理(穷尽天理)。‘天理’即‘明德’(光明正大的德性),‘穷理’即‘明明德’(弘扬光明正大的德性)。”

18、  王阳明是如何完成自己的转变的?史载,在被贬谪到偏远蛮荒的贵州龙场驿时,某个晚上,习惯夜夜静坐深思的王阳明,突然大悟“格物致知”之道,高兴得跳了起来,把睡着的仆人们都惊醒了,史称“龙场悟道”。但半夜悟道,颇多戏剧成份,应该说,王阳明悟道,是个从渐悟到顿悟的过程,尤其是到了龙场驿之后,结合自身处境,加上宁静的环境,日夜思想,终于大悟。

19、    正德三年,先生37岁。这年三月,终于到了贵州龙场,听起来很好听,其实荒凉得不能再荒凉,是苗疆,蛊毒横行,语言也不通,仆人很快因为水土不服而病倒,王阳明反过来还得照顾下人。虽然是驿丞,完全是去劳动改造,王阳明不能住在招待所,得自己盖房子,住草棚。他后来找到了个山洞住下,起名阳明小洞天。后来这个山洞又住了一个名人——用来暂时囚禁张学良。在这个人迹罕至的万山丛棘中,王阳明受尽磨难,而天降降大任于斯人,发生了中国近五百年来思想史上的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龙场悟道。

20、纯粹法则的核心就是要去掉人心里的“私欲”,让它变得纯洁。用王阳明的话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但,什么是人欲呢?

21、做人,不是比赛谁活得更长久,而是看谁活得更有意义,更有趣味。

22、我们上到亲民台,“亲民”是阳明先生的重要思想之是先生坚持“以民为本”的民本政治论;来到铜像前,铜像基座用花岗岩砌成,正面刻有先生的生平简介,两侧为龙冈书院、立院讲学、知行合一的故事浮雕,后面刻有阳明赋,铜像四周分位而立的是四块巨石,分别刻上了明德、亲民、至善等王阳明《大学问》章句的内容。

23、  没水没电,还有狼!这几个90后却坚守在这里

24、四年后,兰彻毕业了,他没能带走唯一能证明他来过大学的那张工程师文凭。

25、高尚的气节,是傅山传奇人生的主调。顾炎武有首《酬傅处士次韵》:“清切频吹越石笳,穷然犹驾阮生车。时当汉腊遗臣祭,义激韩仇旧相家。”诗中以刘琨、阮籍、陈咸,张良这四位古人来赞美傅山的气节。

26、投招新民,因尔一念之善,贷尔之罪。当痛自克责,改过自新,勤耕勤织,平买平卖,思同良民,无以前日名目,甘心下流,自取灭绝。约长等各宜时时提撕晓谕,如踵前非者,呈官征治。

27、  难怪阳明精舍舍长蒋庆感叹:王阳明是“行动圣哲”,阳明学是行动儒学!

28、吾今特遣人抚谕尔等,赐尔等牛酒银钱布匹,与尔妻子,其余人多,不能通及,各与晓谕一道。尔等好自为谋,吾言已无不尽,吾心已无不尽。如此而尔等不听,非我负尔,乃尔负我,我则可以无憾矣。

29、玉宮桂樹秋正馥。最上高枝堪手折。攜向彤墀獻 

30、气节论是关于志气和节操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理论。气节即志气和节操,指坚持正义、不畏强暴,不贪私利的道德品质。志气,是指追求真理的决心和勇气或要求做成某件事的气概。节操,是指高尚品德和优秀品质的操守。

31、  王阳明14岁时,开始学习弓马之术,研读兵法,他认为儒生最大的缺点就是不懂兵法,虽然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但当世的儒生仅仅是巧于章句,平时只关注科举及第和荣华富贵,做文章粉饰太平,一旦遇事,就束手无策。  王阳明的军功,并非依靠的是小聪明。他一直在学习,而且不像同时代寻常儒生那般学习,除了八股文,他致力学好兵法,并在少年时代出游四方,纵观山形地势,小小年纪,已有经略四方之志。

32、校长的女儿难产,突遇大雨无法去医院,他自制助产设备,用工程学挽救了2个生命。

33、从修文县城驱车驶入古村道,行车约十二公里,停于环山古道边,有一崎岖山间小道拾级而下,穿过茂密藤蔓小道,一座高约2米,直径约3米的圆形石包坟冢映入眼。

34、  永不做错事的人,往往不能做出任何事情来。——法国

35、译文:灾难没有比受到上天的功劳更大的,罪没有比掩护别人犯罪更大的,恶没有比偷袭别人下处更大的,辱没有比忘记自己的耻辱更大的.四者具备就都是祸。

36、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难免遇到波澜,重要的是,平心静气,做好自己。

37、“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38、作为那个时代的大loser,考了几十年的科举才做了小书吏,没当几天受冤下了大狱,出狱时已过半百,一贫如洗。

39、  每个人都有错,但只有愚者才会执迷不悟。——西塞罗

40、“因此孔子会感慨:‘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只想洁身自好,却乱了君臣间大的伦理关系),‘果哉!末之难矣!’(坚持到最后是多么困难啊)唉!若非真诚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又有谁能理解孔子的心情呢?至于那些远离世俗而没有烦恼的,那些乐天知命的人,自然可以什么情况下都悠然自得,就像日月运行、四时更替那样和谐而生机勃勃。”

41、  从错误中学到的东西,比从美德中学到的东西往往还要多。——美国

42、从何陋轩再向前几步就是著名的“阳明洞”了,洞口崖上有明代贵州宣慰使安国亨(彝族)题刻“阳明先生遗爱处”;右侧有明罗汝芳题刻“阳明别洞”;左侧有清庞霖题刻“奇境”,洞中有明代、清代、民国年间的摩崖石刻共计43幅。洞口苔痕苍绿,藤萝密布,院落南边石级两旁,有两颗参天古柏,为阳明先生亲手所植,称为守仁柏,四周花草藤蔓疏密点缀,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也象征着心学思想在此萌芽后,并绽放出强大的生命力。

43、▲阳明授学图,阳明先生的心学发扬广大跟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分不开关系

4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5、生活要刻苦,婚丧莫铺张;待人要诚恳,做事要有常;态度宜从容,举止要端方;友爱兄弟,孝敬爷娘,妯娌和睦,一家安详。

46、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47、王阳明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长年在西南边疆为官、征战,家书成为王阳明开展家族教育的主要途径,现存《王阳明全集》收录了大量王阳明对兄弟、子女以及晚辈们的书信,字里行间,融入了他对整个家族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其中《示宪儿》这篇被称为王阳明家规“三字经”的家书堪称经典之作,整篇家书,歌谣体式,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韵到底,朗朗上口。后来,王氏后人秉承了王阳明的训子家规理念,形成了以“三字十二条”为代表的姚江王氏族箴,成为这个家族安身立命的旨要与规范。除此之外,王阳明还把家规理念运用于社会教育,以家族历代传承的家规理念和毕其一生的心学研究为基础,向王学弟子们和西南边疆百姓广授教育树人之道,倡导文明礼仪乡风,被后人誉为“百世之师”。

48、一个政府,不得人心到如此境界,也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49、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

50、  家书中,王阳明把“勤读书”放在了第一位,他在给弟子的一封家信中还专门提到:“像侄子正思这样的孩子从小无拘无束惯了,现在已经到了读书年龄,你们切不可予以放纵啊。”

51、康熙在执政60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辅佐他登上皇位;第二杯敬众位大臣尽忠朝廷;当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给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鰲拜。”众大臣目瞪口呆。康熙接着说:“是他们逼着朕建立了丰功伟绩,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朕,我感谢他们。”

52、  过去官衙堂前,多以“肃静”、“回避”显官威,而王阳明南赣巡抚一上任,便挂出了“求通民情,愿闻己过”的牌子。在他看来,“明明德在于亲民”,“政在亲民”,于是甘愿冒着朝廷归罪的风险为民轻赋减税、广济流民。不仅如此,他还时刻训诫他的将臣们:“各该官吏俱要守法奉公,长廉远耻,祛患卫民,竭诚报国。”

53、按照王阳明的“行动法则”,做不到,其实是还没有明白。如果真的明白了,那就一定会做到。做到了,就会过好这一生。佛学里的戒律,儒家的戒律,其实都是要让道理像一颗种子一样,落地、发芽、开花、结果。我们谈佛性,思考空性,谈忠恕,谈孝道,但是,如果不能戒掉妄语,每天还是大话连篇,自欺欺人,那么,就算你把空性的道理,把忠恕之道讲得头头是道,又有什么用呢?

54、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55、浙东余姚,姚江两岸,历来人杰地灵,名门集聚,一幅范仲淹笔下“东南最名邑,烟水万人家”的家园盛景图在此展开。宋室南渡期间,中原三槐王氏后裔纷至江南,其中有数支辗转迁居姚江之畔,姚江王氏由此发端。自明以来,这个家族名儒辈出,先后有6人被明清正史立传;三部清代《余姚县志》,皆以其先祖为明朝列传之开篇。姚江两岸也因这个家族的崛起从此“学风沾被全国及海东”。

56、大意是:智者没有什么疑惑的,仁者没有什么担忧的,为什么要像个小人那样患得患失呢?坦坦荡荡地信步走去,一切都听从天命的安排。有机缘就做一番事业,没有机缘也不强求,就像小舟遨游在浩瀚的太虚;大丈夫在天地间光明磊落,怎么能够像个囚徒那样畏首畏尾?再贵重的珠宝也可以用来打鸟玩,再锋利的宝剑也可以用来种田。东边的老头天天害怕老虎,天天防着老虎,老虎却在夜里进了房间把他吃掉了。而西边的一个小孩完全不知道老虎是什么,完全没有怕的意识,结果赶着老虎像赶着牛。愚笨的人害怕被噎死,于是害怕吃东西,结果活活饿死了。愚昧的人总是害怕被水淹死,结果自己掉在水里淹死了。人生要顺应天命,别人的毁谤就当作鸟在叽叽喳喳。

57、王阳明在讲学中,有时候接近神秀,也强调要拂拭镜子上的灰尘。有时候又接近慧能,认为应该直接回到本体。

58、在离修文县城12公里的蜈蚣山麓,埋着一座土坟,人称“三人坟”。

59、关于镜子,王阳明的学生徐爱有一个心得:心就像镜子,圣人的心好像明镜,而我们一般常人的心好像昏镜。徐爱又比较朱熹和王阳明,认为朱熹的格物理论教人用镜子映照外界的事物,是在“照”上下功夫,而王阳明的心学让人在“镜子”上下功夫,首先要让“镜子”,也就是自己的心明亮。

60、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里提到,在人工智能日益发达的时代,基于工作技巧层面的教育已经越来越没有什么意义,但基于生活技巧层面的教育越来越重要。

61、阳明心学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有言:“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能脱俗。”此时此刻,我在脑海中感悟到“富贵”两个字,并不是单单用金钱与地位去比拟与衡量的,衡量财富的标准应以内在的富贵、爱心与给予,才是真正的财富。“富贵”两个字,并不是简单连在一起解读的。有的人很富,有很多的物质钱财,但并不贵,为富而不仁,不具善心爱心,不关心世间疾苦,不与平民分甘同乐,精神贫瘠,非贵者;有的人“贵”了,虽身居高位,却为追求个人名利得失,与民抢食,也非”富”者。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能用自己合法挣来的物质财富和积累的精神财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让亲朋、周边的人更好、更进步,更多的人受到关怀。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很伟大的事情,但可以用爱心、善心,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有益的事情,日行一善,终有福报。故先贤曰:贵为天子,未必是贵,贱如匹夫,不为贱也。阳明先生悟曰: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王阳明先生乃是真正的富贵之人!

62、    回来后,其父告诫他,“想实现圣人之志就要先读书,你爹我是个状元,然并卵这和你并没有什么关系。怎么着你也得弄个进士当当”在父亲龙山公的督导下和呵斥下,王阳明开始认真读书,准备考功名。从《四书集注》读起,起初对朱熹佩服得五体投地。

63、过了一段时间,南大吉觉得自己又犯了很多错误,对王阳明说:“与其等我犯了错误再悔改,不如老师您见我要犯错的时候就提醒一下。”王阳明回答:“自我反省的效果,远远好于别人的劝告。”南大吉觉得很有道理。

64、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对今天的人来说,无法重复王阳明悟道之过程,但王阳明始终保持好学深究、追求真理的态度,在事上磨练的精神,值得今人学习,更值得学习的是:王阳明对自我内心的关照。

65、林则徐禁烟不久,局势迅速恶化,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道光帝求和心切,便将林则徐发配新疆,以安英方。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林则徐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到达新疆后,林则徐不顾年老力衰,“西域遍行三万里”,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

66、通约之人,凡有危疑难处之事,皆须约长会同约之人与之裁处区画,必当于理、济于事而后已,不得坐视推托,陷入于恶,罪坐约长约正诸人。

67、另外,佛家的“解脱”“涅槃”,道家的“成仙”,王阳明都认为是私欲,应该摈弃。他的理由是:“我们儒家修养心性,不会离开世间的事物,只是顺应天理、法则自然,这就是功夫。佛家却要远离世间的事物,将心看成幻相,逐渐陷入虚妄寂静,似乎与世间毫无关系,所以,不能用来治理天下。”与世间无关,不能有益于他人的欲望,都是私欲。当然,站在学术的立场,可以说王阳明的这个看法是带着儒家的偏见。王阳明晚年讲过一句话:“夫道家之长生,释家之解脱,吾儒家皆可得也。”很显然,他受到过道家和佛家的深刻影响,但龙场悟道之后,完全皈依儒家,然后用了儒家的视角来看道家和佛家,觉得儒家高于这两者。这其实多少有点偏颇。佛家的自利利他,其实也是完全的无私,只是不能用来治理天下而已。

68、王阳明一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里,把儒家的自我担当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心学,就是他在生活里不断自我担当的过程里渐渐形成的。在个人兴趣和社会责任之间,王阳明更重社会责任,并通过修行把自己的兴趣融入社会责任之中。

69、王阳明的学生陆澄暂住鸿胪寺时,突然收到家信一封,说儿子病危,他心里万分忧虑,难以忍受。先生说:“现在正是用功的时刻,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平时讲学有什么用呢?人就是要在这时候磨炼自己。父亲爱儿子,感情至深,但天理也有个中和处,过分了就是私心。人们在这个时候往往认为按天理就应该烦恼,就去一味忧苦而不能自拔,于是陷入了‘有所忧患,不得其正’的境地。一般人七情六欲的表露,过分的多,不够的少,稍有过分,就不再是心的本体,必须要调整适中才可以。比如,父母双亲去世,做儿女的恨不得一下子哭死心里才痛快呢。然而,《孝经》中说:‘不能过分悲哀而失去本性。’这并非是圣人要求世人抑制情感,而是天理本身自有它的分寸界限,不可超越太过。人只要明了了心体,欲望自然就不会增减一分一毫了。”

70、讨论爱情是什么,如何让爱情天长地久是毫无意义的,重要的是你要真正地开始一段恋爱。爱情只存在于爱恋的过程里。

71、1509年年底,刘瑾失势,不仅失势,而且第二年还丢了性命。王阳明被任命为庐陵知县,离开了龙场。在庐陵七个月左右,又遇上去京城朝觐。1510年十月,他离开庐陵,十月下旬到达京城,当月就被任命为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十一月去南京上任。十二月,又调任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1511年二月,又改任会试同考官。到了十月,又升为文选清吏司员外郎。1512年三月,升任考功清吏司郎中。到十二月,又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1513年十月,去滁州主持马匹方面的事务。1514年四月,升为南京鸿胪寺卿。

72、王阳明在宸濠之乱后,心情沉重。他在一首诗中说:“世路久知难直道,此身那得尚虚名。”另一首诗:“百战归来一病身,可看时事更愁人。道人莫问行藏计,已买桃花洞里春。”在这个世间要行正道,实在是太困难了。

73、曾经看过一句话:人生不缺少追寻的人,但人生只成全水到渠成的人。

74、▲日本海军元帅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曾讲一生俯首拜阳明,可见阳明先生心学影响力之深远可见一斑

75、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王守仁

76、针对自己的三大缺陷,李谐极其注意掩饰,一贯坚持“二慢一仰”的做法。就是说,为了掩饰跛足,他走路徐行,使步履沉稳;为了掩饰口吃,他说话意在口先,慢条斯理,使口齿清楚,掷地有声;为了掩饰脖颈上的肉瘤,他就仰脸讲话,使肉瘤隐于衣领内。

77、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这也是对心学最恰当的阐述,王阳明所表达的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他没有说“同归于无”,如果这样说,那就是一种西方的思想。他是说“同归于寂”,“寂”不是“无”,而是在没有交感时处在一种寂静的状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个概念叫“寂感”。

78、有一个朋友认真思考了自己的人生的目标与方向,觉得眼前的工作实在不是自己想做的,很想换一种活法,但又担心负担不起生活的开支,因而不敢辞职。于是他很快就决定留下来,但换了一种工作的方法。既然不喜欢这份工作,也就完全放弃了在这个单位里晋升的想法;既然不想晋升,好像一切也就变得简单了。他在上班时间把本职工作做好,业余时间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五年过去了,他的业余爱好让他渐渐从原来的圈子里走了出来。今年他没有任何纠结,很自然地辞职了。这应验了一句话:人们总是能够在他喜欢做的事情里找到谋生的方法。

79、王阳明已经不像传统的儒家仕者,把希望寄托于君王。那么,寄托于谁呢?他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讲学时,说过这么一段话:“诚得豪杰同志之士扶持匡翼,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以济于大同。”

80、▲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故长称“王阳明”

81、结果,慢,练就了他不急不躁,遇事沉着的性格;仰脸,给了他抬头挺胸,胸有成竹的自信。于是,缺陷就像浮云一样,飘到了天边看不见的角落。

82、弘治五年,王守仁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与胡世宁、孙燧同榜中举,其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

83、  贵州龙场一带,是一个非常闭塞的地区。为了使这里尚属落后的风尚得到改良,经过悟道的王阳明,便向当地的子弟教授文化,向当地的百姓传播知识。在居夷受困的环境里,一个驿丞的名字,因为传经布道,渐渐地传遍了大西南的崇山峻岭。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