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经典句子 > 顾炎武生平简介精选18句集锦

顾炎武生平简介精选18句集锦

admin 2023-04-05 11:01 经典句子

顾炎武生平简介

1、1335年,姚广孝出生于江苏吴县的一个医学世家。

2、大家好,我叫谷易龙,今年10岁,是昆山市玉山镇新城域小学四(5)班的学生。我个性温和,长得不算很帅,称得上精神吧。我喜欢运动,比如踢足球、跳街舞,运动让我的体格越来越棒!

3、“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 ”——《明史》

4、顾炎武始终不肯与清廷合作,清廷多次请他出来主持编纂《明史》,都被他拒绝。他巅沛流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到处游学,取得累累成果。他以游为隐,躲避在清朝做官。他这样清修为人,甚至也得到了清朝政府和一些大官的敬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廷汇编《四库全书》,专门立了一篇《亭林先生神道表》,对顾炎武的生平事迹、道德文章予以全面肯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接受张之洞的提议,将他与衡阳王夫之、余姚黄宗羲一起从祀孔庙,对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和声望进一步作褒奖。清朝皇帝还下圣旨,修筑“亭林祠”,用以纪念顾炎武。光绪二十一年(1894年),新阳县知县万厉钧为他重修坟墓。人们都是敬仰忠心耿耿,并有气节的人,这就像当年日军对待在抗日战争枣宜会战中壮烈牺牲的张自忠将军一样,他们全军列队脱帽致敬,并帮他整容,然后用白纱布包裹全身,用上好棺木盛殓。这种令敌人都感动的伟人,是我们民族当之无愧的脊梁。

5、01 提倡“有品藻而无折衷”,让各种风格的诗歌“并行而不悖”,克服“墨守一家”的偏颇黄宗羲对当时所谓的文坛“宗主”持着强烈的反感,他在《董巽子墓志铭》中说他们“同者标为珠玉,异者管为土炭”。黄宗羲认为,在他们的鼓煽下,文人士子形成了一种“高自标致,分门别户”傲慢而又狭窄的帮派心理,并衍化为不正常的文学论争。

6、顾炎武(1613—1682),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字宁人。本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自少时起就手不释卷,精力绝人,于书无所不窥,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称:“当代文人才士甚多,然语学问,必敛衽推顾先生。……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也。”在生平事迹上,顾氏青年时期屡试不中,27岁起弃绝科举仕进之路。明亡后先后参与过南明弘光朝、王永柞抗清义军、朱聿键隆武朝、吴胜兆举义反正等抗清复明的组织和活动,两度入狱,数遭追杀;顺治十四年(1657)后十谒孝陵和思陵,寄托故国哀思;之后悉数变卖家产,掉首不归,游历二十余年,足迹遍及西北和中原,往来曲折数万里;晚年始定居陕西华阴。康熙时累拒仕清,置生死于度外。康熙二十一年(1682)卒,享年七十岁。无子,门人潘耒整理其遗作传世。

7、这样一个独裁者身边,是绝不允许自己的身后,还有一个无职无权、却可以左右他心志决策的人存在的。

8、他每年春夏温习经书,家中请了四个秀才帮他讲授、巩固、温习学识。也算得上是其一字之师。

9、大明万历年间,在苏州府昆山千灯镇,一户江东望族顾家,一代大儒顾炎武出生了。他本名绛,因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故而更名炎武。其栖居处有亭林湖,后世人尊其为亭林先生。他集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为一身,被称为清学“开山始祖”。

10、朱棣论功行赏,道衍本该居功至伟,可经方孝孺一事,道衍早为自己想好了后路。(顾炎武生平简介)。

11、朱元璋在开国后,大肆诛杀功臣宿将。作为其子的朱棣虽然并不暴虐,却也极为多疑。在靖难之役后期,朱棣军队势如破竹,接连攻破泗州、扬州等地。建文帝惶恐之下,派人去燕师割地求和,朱棣并不应允。后来,南京城破,朱允炆不知所踪。话虽如此,朱棣将其杀害的嫌疑却很大。

12、  顾炎武自小受到良好的家教,首先是嗣母的道德教诲。归结起来有三点:第王氏信守婚约,未婚归顾,她以这种身教方式,教导炎武做人当守“信”。第王氏孝敬公婆,数十年如一日,让炎武懂得了为人当尽“孝”。第清顺治元年(1644年),王氏听闻昆山、常熟相继陷于清军,毅然绝食自尽,临终遗命炎武:“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王氏绝命之言行,使炎武牢记为人当尽“忠”。

13、第三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的治学方法(2021年7月17日)

14、相信年味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但在这个新年,不能随意出门,更不能跨省,所以,年味一点都不如老家的浓。

15、经过集中讨论,与会专家就顾炎武的生平经历、人格精神、家国情怀、治学方法,以及顾炎武的学术渊源,哲学、经学、礼学、史学、经世致用等思想成就,以及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等主要内容反复斟酌,充分讨论。最后,会议确定了《尼山书院顾炎武公开课课程安排》。会议决定,第一讲将由周可真教授于2021年6月19日上午在济南大明湖畔的尼山书院开讲。

16、他在《马雪航诗序》里说:“万物有万性,类同则性同。人之性则为不忍,亦犹万物所赋之专一也。”他称赞“知性者”之诗“皆恻隐之流动也”。都是指类的共性,而非真正的个性。这与晚明崇尚性灵的诗论相比,明显地表现出对诗歌个性要求的降低和对共性要求的提高。

17、  主讲人:黄爱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