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陈独秀的最后岁月精选59句集锦

陈独秀的最后岁月精选59句集锦

admin 2023-05-25 02:14 句子大全

陈独秀的最后岁月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942年5月27日,贫病交加的陈独秀与世长辞,享年63岁。从“新文化运动旗手”到无人问津的“普通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最终以遗憾结尾。

2、那天,陈独秀从邓燮康的“康庄”做客回来,偶感风寒,发冷发烧,呕吐不已,已在床上躺了几天了。潘兰珍肩上挎着包袱,小心翼翼地踩着山路上的石板,艰难地走下山来。她要上城里的当铺去。 

3、可换个角度想想,在抗战全面爆发之时,依然可以找到一处容身之所,和自己所爱的人度过人生的最后岁月,实乃一桩幸事。在那个时局动荡的时刻,这样的结局已是难得。

4、陈独秀是不幸的,他曾经备受瞩目,理应得到众人的关注,成为一群人中的佼佼者。但阴差阳错之下,他的人生高开低走,最终落得个惶惶度日的结局。但陈独秀又是幸运的,他的朋友、爱人、同事都对他不离不弃。在生活艰难之时,总会有人拉他一把,帮助他渡过难关。(陈独秀的最后岁月)。

5、 “他又来干什么?”陈独秀回过头来,直直地盯着夫人。

6、“除却文章无嗜好,世无朋友更凄凉。”从陈独秀晚年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换作普通人,这样的晚年生活只能说是寻常。毕竟他身边还有爱人的陪伴,还能勉强维持生计,还有房子可以栖身。相比于一般的老人,他还可以用手中的笔,写下心中所想。

7、送殡的队伍,沿着鹤山坪下来的一条石板小路,缓缓地移动着。 

8、潘兰珍包着一块头巾,提着一个包袱,迎着刮脸的寒风,一步步地从山上走下来。她满腹心事,一脸愁容。 

9、这些文章虽未在社会上引起大的轰动,却给他带来烦恼。 (陈独秀的最后岁月)。

10、参差不齐的送殡队伍沿着长江边上的一条石板路顺江而下,在茂密的桔林中缓缓穿行。队伍后面几只唢呐奏着浑浊含混的调子,时而亮,时而低,引来沿途老百姓围观。 

11、陈独秀晚年在石墙院期间,曾经亲笔写下一幅对联: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是他一生气节和风骨的缩影。

12、因为陈独秀早年投身革命,四处奔波,对延年和乔年的照顾就不是很周到。两兄弟都是自学,而且都很刻苦,到六岁的时候,他们的文才在当地已经是小有名气了。1917年,陈独秀把延年、乔年接到上海。后来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对两兄弟更少照顾。两兄弟寄宿于《新青年》杂志发行所的地板土,白天在外工作,自谋衣食,生活很艰苦。高君曼对陈独秀苦苦相求,要延年、乔年回家,但陈独秀认为这是妇人之见,其心虽善,却未必有好的效果。他认为应该让孩子们自谋生路,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高君曼的苦劝总是起不了什么作用。

13、近期,随着历史大剧《觉醒年代》的热播,关于d的第一代创始人陈独秀种种鲜为人知的社会生活也为大家熟悉。的确,真实的历史上,如鲁迅先生评价的那样,我d的创始人陈独秀确实是一个很有领袖魅力、敢作敢为的真英雄,也是那个芸芸众生萎靡不振、崇洋谄媚的年代里为数不多的能撑得起民族脊梁的真汉子。

14、生活上的窘迫,身体上的不适并没有将他压垮,可没有希望的未来,终于将他打倒。从1938年8月到1942年5月,陈独秀在江津生活的时间不足4年。在此期间,他见识到了人性中冷漠的一面。

15、潘兰珍坐在床沿上,轻轻扶起丈夫,又用衣襟擦了擦他大汗淋漓的额头。她端起药碗,轻轻吹了吹,说:“庆同,药尚温热,您快喝了吧——这副药,还是今天仲纯院长处的方呢!”

16、然而陈独秀晚年选择在这里生活,并非是沉迷于这里的美景,而是有着太多的无可奈何。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按理来说安庆才是他更好的选择。可即便是陈独秀,在现实生活面前也得低下头。

17、除此之外,经济压力也是促使陈独秀作出这一选择的重要原因。最开始的时候,陈独秀本想在重庆生活。可是相比于江津,重庆市区的开销显然更大。陈独秀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他又不愿意让爱人潘兰珍辛苦工作补贴自己。此时的江津,成了他无奈的选择。

18、说完,陈独秀靠在凉椅上,微闭双目,像老僧打坐一般,任随戴笠他们磨破嘴皮,他再也一声不吭。戴笠和胡宗南面面相觑,也只好把陈独秀抚慰一番,暗暗地咒骂着张国焘,悻悻下山去向蒋介石交差去了。 

19、他与母亲一直生活在安庆老家,上世纪30年代,陈独秀被国民d抓了起来,陈松年和自己母亲去探望父亲,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

20、 “兰珍,我已如同熬干油汁的残烛,是该向你……”

21、油灯一闪,被风吹灭。屋子里变得一团漆黑,变得毛骨悚然地死寂。

22、“庆同君,您别、别……呜呜。我、我潘兰珍只是一个无人知晓的穷家女子,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孤苦伶仃长大成人。在世间,就像路边任人践踏的小草。先生不嫌弃我,今生能得以侍奉先生,已足愿了……呜,虽九死,也难答谢您的知遇之恩……” 

23、潘兰珍自和陈独秀结合以来,从不和丈夫争吵。过了一会儿,她平静下来,擦干了眼泪,慢慢地走上前,给他掖好被子,轻声说道:“那,我今天就进城去,向蟾秋、燮康他们借上一些,顺便买点药,买点吃的东西回来……” 

24、    同日,有朋友来访,中午吃了四季豆烧肉过量,夜里难已入睡的陈独秀到半夜开始呕吐,吐后病情稍有好转。至17日,头晕目眩、多次昏厥。第二天,陈独秀派人去找何之瑜和邓初,他们两人以及陈松年赶来探视。如此挨到23日,有江津的两位西医前来出诊,“施行灌肠,大便得通,然病情仍未少减”。至此,陈独秀自知来日无多,至25日,他交代遗嘱。

25、前方的战事越来越残酷,后方的人力财力日渐枯竭,物价一日三涨,货币天天贬值。陈独秀到了鹤山坪后,他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北大同学会的资助和朋友的接济。他任《时事新报》的名誉主笔,每月只有不多的津贴。有时写点文章,也只有些许稿费——单靠这点经济收入,要应付眼前的日子,当然是很困难的。倘若遇到疾病,就更是捉襟见肘了。 

26、陈独秀考上过秀才,出国读过书,也参与过轰轰烈烈的事业。也正因如此,面对自己晚年凄凉的景象,他才更加难以接受。他想要的晚年生活,不需要有多么丰厚的物质条件,只要有房住,有饭吃,能够过平淡的日子就足够了。但遗憾的是,这个简单的愿望,也没有实现的机会。

27、1958年,毛主席视察安庆,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讲了陈独秀三子陈松年的事,毛主席考虑到在历史上陈独秀做出的贡献,因而特批说应当给予陈松年帮助。

28、最要命的是,当时的老蒋还借着陈独秀的理论,在舆论上大肆攻击共产d闹革命的合法性。连你们最早的创始人都说了无产阶级只有在将来我们高度发达了才能去闹革命,那你们一群人整天在深山老林里闹个什么劲呢?深山老林里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吗?

29、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疑惑,五四运动不过是青年学生组织的一次爱国运动,它虽然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和进步意义,但是它是如何跟新民主主义革命扯上关系呢?它的新又是新在哪里呢?在我们的中学历史课本上,也是这么干巴巴的一句,没有解释这个“新”到底新在哪里?

30、1924年,陈延年从国外回来,被d组织安排到广东工作,在此期间,他和周恩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陈延年历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等职。

31、陈独秀的长子叫陈延年,1919年,21岁的陈延年和弟弟陈乔年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他们结识了周恩来,赵世炎等人,法国,陈延年和陈乔年分别加入了中国共产d。

32、1927年6月,陈延年被敌人抓捕,在狱中陈延年坚决不妥协,与敌人坚持斗争,7月4日,他英勇就义。

33、在江津的短短几年之中,陈独秀先后多次搬家。此时的他年岁已高,频繁地更换居住的地点,令他苦闷不已。身体上的力不从心,令他只能看着自己所爱之人奔波劳累。到了一个新的住所后,他又要花上不短的时间来适应新的生活。这样的痛苦过程,陈独秀竟然经历过十几次。

34、山野中,有了短暂的宁静,人们爬了起来,总算松了一口气。潘兰珍替陈独秀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扶着他站了起来。此时,大家怕这些日本飞机又杀回马枪,都纷纷立在这荒山上,谁也不敢贸然下山。 

35、抗战爆发后,他刚从南京监狱出来时,由于他早年的声望,共产d方面董必武、叶剑英都曾来找过他,希望他能回到d内。正当他的学生罗汉从延安回来,向他转达了毛泽东、周恩来希望他回到d内,并到延安来,但没料到,此时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却刊出署名为王明、康生《铲除日寇暗探民族公敌托洛茨基匪帮》的文章。文章言之凿凿说:陈独秀这个托派头子,是领取日本人津贴的汉奸!文章一出,随即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陈独秀见此怒不可遏,他抱病写下了给《新华日报》的信:“我坦白地告诉你们:我如果发现了托派有做汉奸的真凭实据,我头一个要反对,否则含沙射影血口喷人地跟着你们做啦啦队,我一生不会干这种昧良心的勾当!” 

36、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发端于五四运动,并且从那时起,中国的革命不再局限于少数资产阶级,而是转向了中国大众。但是这个转向在当时仍然是有局限性的,就是还是以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主,只是比以前增加了个工人阶级,没有充分调动起最广大的人民力量,说白了,还是处在书生救国阶段。

37、蒋介石其后与戴笠商量。戴笠说,这只不过是张国焘黔驴技穷,妄图把共产d的开山祖师搬出来,以此自重,糊弄校长而已!蒋介石则主张将计就计,要戴笠和胡宗南以私人身份前往。戴笠和胡宗南接到命令后,想邀张国焘同行。可张国焘以他去容易引起陈独秀怀疑,被延安抓住把柄,不利宣传为由,坚决拒绝。其实他主要还是怕被陈独秀痛骂。戴、胡二人无可奈何,虽是愤懑难捺,但也只能把张国焘奚落了一顿,从重庆启程来到江津。 

38、所以,回顾这段历史就会发现,陈独秀最伟大的功劳,就是因为从他那里开始,才把中国一直以来的少数资产阶级革命,推向了中国劳苦大众的革命。为了领导这个大众革命,才有了接下来的中国共产d。

39、1910年,怀着对爱情的向往,他们一同来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时,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打扮入时的高君曼陪伴在侧,他们出访高朋,听琴作诗,“徜徉在湖山之间,相得甚欢”。

40、“唉——”陈独秀闻言,长长叹了口气,他又躺回床上,闭目想了想,又睁开眼来,口气缓和了一些,“兰珍,都怪我没把道理给你讲清楚——可你应该知道,蒋介石这种奸诈之徒,谁知道他们安的什么心!在汉口,还有人诬陷我领日本人的津贴。如今,我倘若收下蒋介石送来的钱,鬼才知道这昏天黑地的世界上,又会造出多少离奇的故事来呢!” 

41、但是,为什么后来,独秀先生却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以致在革命关键时刻缴械投降,给革命带来重大的损失?

42、陈独秀此事已经心死了,表达现在的延安已经不需要他了,还好有周恩来和毛泽东关心他,至于钱,他也明白上级此时经费也很紧张,1000元在当时不少。

43、“于今老病干戈日,十年匹马走燕民。”从陈独秀写给朋友的诗作中,人们似乎可以窥见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样子。物质方面的匮乏,并不会对他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

44、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高大众所生的两个儿子前来谋生,作为姨母和继母,高君曼想把孩子们接到家中食宿,没料想陈独秀坚决不允,并骂她“妇人之仁”。见陈独秀如此不近人情,两人开始争吵,后来,竟然动了手。

45、等医生赶到时,为时已晚,陈独秀不幸去世,享年63岁。

46、1938年6月,在武汉的蛇山上,已闻得见日本人进攻的硝烟。陈独秀从南京监狱出来后,战火迫使他偕同夫人潘兰珍,以及他的养母谢氏、儿子松年,随着逃难的人群,来到武汉。6月14日,他又从武汉搭乘轮船,穿三峡,入蜀江,一路饱受日本人飞机的威胁和旅途的艰辛,直至7月2日才抵达当时的国民政府陪都重庆。 

47、在这远离城镇,偏僻冷寂,消息闭塞,生活不便的山野之中,这日子一长,哪像他们刚来时想象的那么称心如意啊! 

48、“庆同,听说,那里环境不错,很是安静。我想,正适合您养病呢!”“是啊,”陈独秀转过身来,微微点了点头,“到那里,不但可以免除在城里躲警报这惶惶不可终日之苦,山高皇帝远,说不定,还可以避开一下国民d特务们的盯梢呢!” 

49、面对接踵而至的风言风语和世俗家族的压力,思想前卫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乐于打破束缚的陈独秀也不顾人言,非议反而让离经叛道的两个“忤逆者”抱得更紧。各种打压扼杀无效后,高调“自由恋爱”的他们被逐出家门。

50、“庆同,走吧!今天的药,您还没有吃呢!”已近午时,潘兰珍见山上的人群已经散尽,便叫着丈夫的别名,走上前来搀扶着丈夫,一步一步往山下走去。

51、 送殡的是陈独秀生前在江津的好友、同乡和他早年的学生,也有闻讯而来的鹤山坪的邻里、学校的几十个小学生。大家戴着青纱、缀着白花,低头默默地向前走着。 

52、按照我们传统的话来说,最小的孩子,应该是最受家里的宠爱,实际上在陈松年身上,并没有体会到这么一点。

53、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再到戊戌变法,包括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是真正意义上具有革命性质的历史运动。但他们还是少数人的革命。

54、   1938年7月2日,陈独秀乘民权轮入川抵达重庆,出乎陈独秀的意外,来接的人很多,有高语罕、张恨水等人。十余天之前,陈松年已经先期抵达重庆。先住在重庆上石板街,北大同学会委托罗汉照顾陈独秀。

55、戴笠把带来的茅台酒、水果放在桌上,仔细打量这位居住在山野的老先生,“这些年来,校长时常念叨先生,今日我们受他委托,特来拜望一下先生。” 

56、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d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57、延年和乔年,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两兄弟一起参加工读互助运动,一起去法国勤工俭学。陈延年是中共产d旅欧总支部的负责人,乔年也于1922年入d,1924年回国,负责中共北京地委和以后的中共北方区委的组织工作,这时他才二十二岁,是领导同志中最年轻的一个。1926年3月18日,北京爆发了反帝爱国的群众示威运动,乔年是这次运动的组织者之并亲自参加了示威游行,被反动军警刺中,几乎伤及心脏。但乔年只在医院休养了两天,就又投入了工作。

58、    此后陈独秀续写书稿,1940年11月上编完成。国立编译馆向陈独秀约编教师用的中国文字说明书稿,并预支稿费5000元。但时任教育部长陈立夫致函陈独秀,书名用“小学”二字太深奥,要改书名为《中国文字基本形义》,陈独秀复信不允。这样一来,书稿只是油印了50份。陈独秀虽然经济拮据,但也不肯去动用预支稿酬款。在贫病交加之中,他仍继续撰写此书,他托魏建功、台静农、何之瑜等人为他抄录、整理原稿并联系出版之事。同时,他续写下篇。1942年5月13日,当他写到“抛”字时,陈独秀病倒了,遂成绝笔。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