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经典句子 > 王阳明四句名言精选74句集锦

王阳明四句名言精选74句集锦

admin 2023-03-07 08:55 经典句子

王阳明四句名言

1、 一两重的真诚,胜过一吨重的小聪明。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更喜欢和真诚的人交往,喜欢耍小聪明的人能赢一时,却永远无法让人放心。

2、 “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王阳明说不该发怒的时候发怒,就是鬼迷了心窍。

3、    先解释这个,“无善无恶性之体”,譬如这一张白纸,上头没有红色,也没有黑色,本体嘛!就是这一张纸。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的这个思想意识哪里来的?当然是由本体、本性的功能发起来的,就是“意之动”,一起来以后“有善有恶”,就分善恶了。这个本体功能无善无恶,一起来就分善恶;本体起用就是意志,而意志有善有恶,可见本体功能上本来具有善恶的种子。你王阳明讲“无善无恶性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说已经不对了。

4、    我为什么引用这个呢?你们诸位问到怎么掌握人生的方向、情绪、思想,尤其做老板的,动不动发脾气骂部下,动不动认为自己资本家高高在上,拿薪水的人都比我矮一截,这个心理要赶快改掉,看看神秀师父这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是智慧,此心要平静,没有杂念妄想,没有情绪。但是人的思想、情绪、感觉随时会发生,忧闷、痛苦、烦恼、自卑、傲慢各种情绪,多得不得了,所以要随时拿掉自己心里的情绪、思想、感觉,这是最高也是最基本的修养,无论做一个普通人,或者做一个领导人,都需要这个修养。

5、中国文化讲明心见性,心跟性怎么去知道呢?刚才提到王阳明四句教里的这个知,“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有这么一个知觉,而这个知觉又从哪里来?现在西方的科学、医学说是脑的问题,不过最近新的资料出来了,并不是脑。那么这个知性究竟是什么东西?人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前生后世?回到王阳明这四句教,这个在中国哲学是属于明心见性的问题。所以你不要看到庙子就拜拜烧香,那是宗教形式,在宗教背后,释迦牟尼佛、孔子、老子的学问,追寻的都是人性的问题。

6、 谦逊是一种尊重。他们对万事万物持怀有一颗敬畏的心,不会飞扬跋扈,不会自以为是,懂得保持敬重。

7、第三句“知善知恶为良知”,这是第三个了,这个像是包子里有三个馅了,有青菜萝卜,还有牛肉呢!“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一动就是体上来的,可见体本来有善有恶,一动它就能分别啊。你另外加上这个良知,还有个知道,当我意动的时候,我们想一个事情善恶的时候,我们心里知道不知道?(答:知道。)这一知,是不是本体来的?是啊!所以说,把它分成三个了。

8、   「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這個生命存在有源頭活水,那我們要問:這個源頭活水在哪裡?那是意識清淨面的展示,是佛法五十一個心所的善十一這一面的起用。朱熹整個的這首偈子,無非是描寫善十一。善十一是:「信、精進、慚、愧、不貪、不瞋、不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很可惜,朱熹不懂唯識也。

9、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

10、(译文)读书写文章怎么能累人呢?是人自己被读书作文的得失观念所拖累了。

11、    禅宗都讲传承,传到了第五代弘忍禅师,在湖北黄梅。后来禅宗又分南北两派。北宗讲渐悟,慢慢做功夫、做学问,一步一步达到明心见性,见到人性的本来。南宗讲顿悟,立刻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不分男女老幼,每个人都可以是圣人、都可以得道,众生平等的。

12、译文: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13、(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王阳明四句名言)。

14、请听主讲嘉宾:易飞博士,细细道来......

15、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将劝意多,方是。”王阳明认为对朋友,不要当面斥责他的过失,可以委婉地表达,让他更容易接纳。

16、    心怎么去明,性怎么去见?中国禅宗文化里有个非常有名的故事,“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你们大概都听过。唐朝的时候,禅宗刚开始兴盛发展,不谈庙子里和尚唸经吃素这些形式,我们谈它的内容中心。禅宗的文化在中国叫“教外别传”四个字,在佛教的宗教形式、学理以外,另闢了一条路子,直接明心见性,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换句话说,是印度文化跟中国文化的接轨,产生了新的东方文明,有这么一个伟大的目标。

17、 坏情绪会传播,而不是消失,如果不能控制住自己,很容易带来恶性循环,让生活陷入无尽的苦恼中。

18、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

19、   「純覺」是康德哲學所說的先驗,即超驗統一的底層。

20、在日常生活中多磨练自己做事的方法,锻炼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让心境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遇事不慌,临危不乱!

21、   「半畝方塘一鑑開」──形容我們人的存在,生命整體的存在。

22、禅宗在中国初唐,从唐太宗这个阶段起,到中国最伟大的女皇帝武则天时代,开始兴盛起来。小说、历史写武则天怎么怎么坏,我常常说你不要把她看得那么坏,这个做了皇帝的女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你去看武则天的坟墓,她的墓前没有碑文的,一个空白的石头摆在那里。她的意思是,我的一生好与坏、是与非,给后人去研究吧!这是了不起的一个女性,你们女同学应该好好研究。

23、(译文)你没看着这花的时候,这个花和你的心同归于寂静。当你来看这个花的时候,这个花的颜色和你看的同一时刻明白起来。因此知道这个花不在你的心外。

24、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25、    讲到这个心性的本体,提到王阳明,再讲到中国文化禅宗所标榜的明心见性。刚才提过儒家的存心养性,道家的修心炼性,都是人性的问题,可见人性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可是现在中国文化却把这个东西丢掉了,这样能和现在科学接轨吗?中国要恢复这个文化,才可以跟西方新的科学文化接轨。西方新兴的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就是在研究生命自性,究竟有没有前生后世?生命以什么为本?又从何而来?研究自性的问题,就否定了一切宗教,也否定了一切科学,自己有个本体,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心性问题。至于心性产生行为的善恶,这就讲不完了,中国几千年到现在,就是讲人要怎么把自己善恶的思想、感觉,烦恼的行为,心理的状态,统统研究清楚。这也是中国文化教育最高的目的,很可惜现在被忽视了。

26、 朋友之间更多的是相互扶持,一起努力。如果动不动就打击别人,很容易让他失去做事的兴趣,这样下去,彼此无法共同成长。先肯定别人,给他自信,然后指出不足,给出方向。这才是一个合格的朋友应该做的。

27、    王阳明当年很有意思的,出将入相。日本人明治维新是受他的学问影响,这叫王学。蒋介石也是研究王学的。王阳明曾在江西做巡抚,那个时候的巡抚,等于现在的d政军一把抓,比省长还有权。有个故事,在王阳明另外一个传记上,说王阳明到江西一个庙子去,他看这个庙子非常好,但是有个房间锁着;他问和尚,你这个房间为什么锁?和尚说,过去有个老和尚闭关,涅槃了,死在里头,吩咐锁着不准打开。王阳明一听,有问题啊!他是地方最高的首长,这个庙子有怪事,说不定里头是什么特务,或是和尚做什么坏事骗人。他说打开!我看看,那和尚说,绝不能打开,我们两三代的祖师都吩咐过,不能打开这间房。

28、有关这个知性,儒家王阳明的哲学讲“知行合一”。当年蒋介石先生,几十年前黄埔同学都受他的教育影响,都在研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日本人也在研究。明朝的王阳明由禅宗跳出来创立宗派,他是浙江人,影响东方文化思想几近五六百年,日本明治维新也受他的影响。蒋老头子当年的威风同毛泽东一样,他是校长耶,那个威权多大啊!但是,我在军校讲课时,拼命批评王阳明,一概不管。

29、    “无善无恶心之体”是根据六祖慧能来的,你们都知道那句话吧?慧能大师不是拿着衣钵回到广东岭南吗?当时六祖接引惠明禅师。惠明看到六祖,六祖说,“你为了衣钵,你拿啊!”他拿不动,这一下他就傻了。“师父啊,我不是为衣钵而来,是为法而来。”哦!既然为法而来,那就说法接引他。你们都看过《六祖坛经》吗?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现在你什么都不要想,好的不想,坏的不想,一切都不想。六祖教他这样做,当然惠明照这样做了一下,他真的办到了。“正与么时”,就是这个时候,正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了,这个时候,“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哪一个是你的本来面目?因此惠明禅师开悟了。这个“哪个”就是疑情,是问号;可是一般后世学禅的看了《坛经》,都看成是肯定的句子。以为六祖说,你不思善,不思恶,正这个时候,“那个”就是你本来面目。那是错了!以为修到最后没有分别心,没有妄想,不思善不思恶,达到这样就悟道了,完全错了。

30、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透非透、知未知,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31、人的意识里面,有个知性的作用。“良知良能”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说譬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掉进河里,这个时候任何人都很着急,都想去救他,这是良知良能的作用。

32、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明代王阳明《名人名言》

33、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王阳明。

34、    第三句话更不对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里头能够知道哪个应该做、哪个不可以做的,叫做“知”。我们人都有理性的,譬如我生气要骂人,一边想骂,一边又想算了,不要骂了,不忍住的话会出事情的,就憋住,那一知,很难哦!“知善知恶是良知”,请问这一知和那个本体有没有关系?当然有。这个知性是由本体功能来的,本来有个知,有个感觉,有个知觉嘛!知性就是知觉,这个知觉和“意”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从本体来的?也从本体来,好!在哲学上,王阳明的说法犯了三元论,本体不只一个了。有一个无善无恶的本体,然后有一个有善有恶的意志,两个了,再有一个知善知恶的良知,三个了,在哲学上叫三元论,不是一元论的本体了,那就成了问题。

35、    明朝的大儒王阳明了,他同朱熹对中国文化影响都非常之大。不过他同朱熹的路线相反,是走陆象山这个学派的路线,而且佛道两家他都学过。王阳明也学过佛,学过道,打坐工夫很好。在他的传记里记载,当时有一个道人叫蔡蓬头,蓬头是外号。因为修道的人把名利巳经看得不值钱了,所以自己姓什么、叫什么都没有关系。这人道行很高,王阳明曾经专门去山中的道观拜访他。蔡蓬头站在道观的山门外面,王阳明老远就跪下向他磕头。这个蔡蓬头居然拂袖而去,袖子一甩进山门去了,王阳明赶快站起来,跟他走进道观大殿。

36、       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是不成立的。王陽明是位聖人,但用其並不完整通達的哲學思想,治理國家社會,那是很危險的。倘若在學術上、思想上,也就是在人的存在的經驗上,一種學問,一種思想、一種觀念,在人的存在上,不成立。拿來治理社會,那個社會一定會出問題。

37、    王阳明当时讲学也同现在人一样,提出了人性的问题。他最有名的是四句教,很重要。第一句,“无善无恶性之体”,他认为人性这个“性之体”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根据中国儒家的文化,他和“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一样。

38、当时广东出了一个人,就是有名的禅宗六祖惠能禅师。他开始并不是出家人,父亲曾在广东做官,因为是清官,没有路费可以回老家,后代就住在广东新会,现在江门那个地方。他父亲早逝,家里很穷,只有跟母亲相依为命。那个时候禅宗流行,有一天,他砍了柴到街上卖,听到旅馆里有位先生在念《金刚经》,这部经可以说是直接指引明心见性的路。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领悟。这句话是《金刚经》的中心,讲人行为思想和心性的修养。惠能很好奇地问这个人,你读的是什么书啊?那个人说是佛经。惠能说:“我懂耶!”那个人说:“你这个砍柴的不认识字,也懂这个意思?”于是他建议惠能到湖北黄梅去跟五祖学习。从广东到黄梅,现在开汽车很快,当年走路是很辛苦的。惠能说湖北那么远,我又穷又没路费,怎么去啊?再说还有一个母亲在,我要谋生养母亲,不能离开。这个先生很有意思,也没有留下名字,他说我给你钱养母亲,你去参礼五祖吧!

39、 王阳明强调:“处朋友,务相下得益,相上则损。”

40、    性格本身是无善无恶的,性格在人身上表出,善恶就出来了,符合性格的是善,不符合性格的是恶,所以性格是知道善恶的,要做符合性格的事,而不要做不符合性格的事。

41、尽管人都有无尽的潜能,但做人做事还是应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42、孔子很开心地找到师襄子,他说:“我终于明白了作曲人的为人如何了,他应该是志向高远,能够统治四面八方的诸侯,历史上只有周文王姬昌才是如此之人。”

43、    一种是属于你从其他个体事物上吸收的性格

44、意是思想的作用。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可是思想、情绪有善的也有恶的,比如我们要吃一个东西,该吃不该吃,吃了以后有没有好处?或者知道是有毒的就不吃了,就是善恶的问题了。

45、王阳明当时讲学也同现在人一样,提出了人性的问题。他最有名的是四句教,很重要。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他认为人性这个“心之体”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根据中国儒家的文化,这和“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一样。

46、谁敢批评王学啊!谁敢反对蒋校长、蒋委员长啊!我也没有反对啊,讲学问嘛,上课就直讲。那个时候我才二十几岁哦。我说王阳明也没有见道,只见了一点影子。认识了第六识,不懂第七识,第八识更不知道。

47、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48、    所以你不能直接就跳到那个本体上面去,因为直接跳上去,就很虚,你没有根基,一两句话说完,你没有支撑,你现在就可以读几个佛经,然后一个“无”解决问题,寻求解脱,但是很没有力量,虚无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说的,唐三藏也要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可以,不然他执着个什么呢?直接放下取经执着,解脱,反正“无”不就了事了。

49、       秦漢以來,孔子搞一個春秋,結果呂不韋又搞一個亂七八糟的呂氏春秋,秦朝垮也,就是例子。王陽明不是純覺遺身,他是初禪離生喜樂,二禪定生喜樂,王陽明是在二禪的境界中,二禪的境界就是羅漢的初步。羅漢只有自己,沒有社會和眾生也。我們是在討論王陽明做為一個聖人,他在境界上、在佛法上、在唯識的、知識的成就上,他到一個什麼地步。

50、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51、良知虽然是天性,但也能通过知识教育,使得普通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恶。

52、西方新兴的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就是在研究生命自性,究竟有没有前生后世?生命以什么为本?又从何而来?研究自性的问题,就否定了一切宗教,也否定了一切科学,自己有个本体,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心性问题。

53、   与此同时它又代表了更高层次的意思,所谓我心光明,也是在讲我的心已经回复到了它本来的状态,光明,通体透明,无善无恶,我心本来如此,这就对现实世界进行了超越。

54、因此,这第二句教给人的最大启示是:践行心学其实很简单,时时关注自己的念头,不要浪费时间在无谓的事情上,有饭吃饭,有茶喝茶。

55、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56、译文: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57、我说第一句话是偷《六祖坛经》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性本体是无善无恶的,善恶是第六意识分别,是人为出来的,此其一。第二句是引用六祖在大庾岭接引惠明法师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恁么时是你的本来面目?”

58、王阳明先生晚年始终再强调一句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纪录片项目叫“事上练”百发展基金扶持作品他说品人须再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炼自己,在过程中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淀的境界。五百多年过去了

59、只有掌握了知行合一的精髓,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生活和工作中游刃有余,并且很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0、当时广东出了一个人,就是有名的禅宗六祖惠能禅师。 五祖年纪大了,想把这个心要传下去,于是吩咐弟子们,每人写个偈子报告。五祖有位大弟子神秀,学问很好,修持、工夫也很高,他就写了一个偈子,题在迴廊牆壁上:

61、王阳明学过禅宗,也学过道,他也真悟了一些的!我说他只见到第六识,没有见到第七识。他的四句偈很有名。

62、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们在行为上一定要向好的方面去做人做事,“为善”的为是行为的为。“去恶”,坏的事情绝对不干。“格物”是引用孔子的学生曾子作的《大学》里的词。这个问题就大了,《大学》里讲“致知在格物”,人能够不受物质世界的影响,自心不跟外物转,甚至转变了外物的功能,这个叫格物。我对七十岁的人说“你好年轻”,大家就笑,其实我讲的是真话,你们只有七十岁,太可贵了,我想回到七十是做不到了,所以我看你们都是年轻人。我们推翻清朝到现在只有九十七年,还差三年才一百年。九十七年以前,我们受的教育,这些书都要会背的。那个时候把自然科学翻译叫“格致之学”,就是根据《大学》这个格物来的。“格致之学”就是自然科学,换句话说我们要利用科学,不要被科学麻醉了;我们要利用物质文明,不要被物质文明所蒙蔽。王阳明四句教中提到格物,在这个名词上先做一个解说。

63、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心中有脾气要发泄的时候,不妨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下,听听歌,多运动,把坏情绪在自己这里消解掉,而不是传播出去。

64、只有专心致志地做事情,才能在一件件事情中领悟到新的真谛。

65、    因此我在这里要提出第三种解释,我的这种解释,要彰显出一种思想的运动过程,也就是从心的无到心的有,从有到知,从知到行——这样的一个运动过程揭示出来,这样你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从钱德洪到王畿的这个过程,是怎么走过来的,也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从有到无的过程,我不知道这样说,你们是否能够明白,我自己也一样,没有王畿那样顿悟的智力,所以只能一步一步的去理解这些哲学思想,我相信大部分人也与我一样。

66、我们回过来看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你们这个题目要讲人性,人性本来无善无恶吗?这个影响很大,尤其当年干革命的时候,黄埔军校或者各个大学,统统在讲这个问题,我就讲讲自己本身的故事,也等于宣传自己。当年国家政府的领导人蒋介石先生,也是黄埔军校校长,他对王学的研究很深。我正好担任政治教官,讲政治课就碰到这个问题了。那个时候我年纪很轻,二十几岁,胆子很大,一上台我就说王阳明这四句教错了。先解释这个,“无善无恶心之体”,譬如这一张白纸,上头没有红色,也没有黑色,本体嘛,就是这一张纸。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的这个思想意识哪里来的?当然是由本体、本性的功能发起来的,就是“意之动”,一起来以后“有善有恶”,就分善恶了。这个本体功能无善无恶,一起来就分善恶;本体起用就是意志,而意志有善有恶,可见本体功能上本来具有善恶的种子。你王阳明讲“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说已经不对了。第三句话更不对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里头能够知道哪个应该做、哪个不可以做的,叫做“知”。我们人都有理性的,譬如我生气要骂人,一边想骂,一边又想算了,不要骂了,不忍住的话会出事情的,就憋住,那一知,很难哦!“知善知恶是良知”,请问这一知和那个本体有没有关系?当然有。这个知性是由本体功能来的,本来有个知,有个感觉,有个知觉嘛!知性就是知觉,这个知觉和“意”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从本体来的?也从本体来,好!在哲学上,王阳明的说法犯了三元论,本体不止一个了。有一个无善无恶的本体,然后有一个有善有恶的意志,两个了,再有一个知善知恶的良知,三个了,在哲学上叫三元论,不是一元论的本体了,那就成了问题。第四句话不批评了,“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一句是对的,不管西方的文化、中国传统的文化、所有的宗教和哲学,都是要人为善去恶,这个没有错。关于这四句教,我就这样公开讲了几十年。

67、这便是“熟能生巧,巧能生化”。孔子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得他在别的曲目弹奏上也十分得心应手。

68、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69、第四句话我不批评,那是行为哲学,一切宗教,一切教育,都是为善去恶,这句话没有问题。前面三句话讲本体论都有问题,所以千万不要搞错了。他是讲做人做事,道德行为都好;严格来说在哲学上讲是错误的,因为本体认不清楚。

70、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71、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72、   好,到了这一步,你再思考你会发现,当你的思考已经达到可以给同一个东西——性格,进行特殊性(个体性格-心)、普遍性(人类性格-意)、现实性(知行合一乃致良知)、经验性(后天习得-格物品格)。这个过程就是找出差别,体会矛盾,并逐渐统一的过程,既然心、意、良知、格物,都可以用一个东西去表示,并且在以性格为统在有差别和无差别的各种不同情况下都可以进行解释,那么它自然也可以再用更高的一个东西去表示,因为世间万物皆有特性,这个特性看似如此的不同,但是它的本质肯定是一样的。

73、  「我念有知。知此深痛。」──感覺、認識都知道自己被毒刺刺了,好痛,自己知道。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