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经典句子 > 伏尔泰与中国文化精选110句集锦

伏尔泰与中国文化精选110句集锦

admin 2023-04-07 09:16 经典句子

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1、第三个是经世致用性,跟前面说的两个都有关系。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瞧不起孔子,黑格尔曾说读了《论语》(当然是译本)后,觉得还不如不读。不读的话他本来非常尊重这位东方的大圣人,读了以后却觉得都是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他甚至指出孔子缺少抽象思维的能力。相反,黑格尔非常佩服和喜欢老子,尤其喜欢他“知白守黑”的绝妙提法。然而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却对孔子赞许有加。这个原因很简单,黑格尔是专家,是大学者,孔子不是专家,不是学者,孔子还嘲笑自己说:自己种地不如老农,种菜不如老圃,一定要问特长,我只能答是赶车。孔子要做的不是专家,不是学者,是圣人。圣人是什么?挽狂澜于既倒,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把这个社会能再整理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他的人品、他的言行举止都成为社会的榜样,都能改变社会风气,优化社会风气,使正在堕落的社会恢复到像西周一样“郁郁乎文哉”的时代。孔子还主张“君子不器”,他看不起那种只会一两样绝活的人,他倡导的是整套“修齐治平”之道,是要建立大同社会。伏尔泰与黑格尔不同,他觉得孔子太了不起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世界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道理讲清楚,而且既没提圣母玛丽亚,也没提耶稣基督。这是因为伏尔泰是启蒙主义者,他所碰到的论述者都是用《圣经》来解释,要用另外一个世界的神来解释。

2、第“君师者,治之本也”,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要跟动物区别开来,就必须懂得做人的道理,那靠什么?靠老师的教育,靠国家的教育,君在这里其实是国的代表,而不是君主。

3、《荀子•礼论》有言:“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人有各种欲望,求而不得就要争,就一定会发生混乱。要让社会每个成员的合理欲求都能得到满足,那就必须制定一种规则,这就是礼的起源。要让这个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就必须制定礼来加以教育。

4、在欧洲,曾经有人指责自己所不喜欢的耶稣会士们谄媚中国的不信神者。于是教皇任命一个名叫梅格罗的法国人为驻中国(福建)代牧主教,前往中国就地处理此事。这个梅格罗一个汉字不识,却把孔子当作不信神者看待,其根据就是这个伟大人物的这两句话:“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我们的最伟大的圣徒也从未说过比这更为精辟的格言。如果孔子是不信神者,那么加图和大法官洛比塔尔⑦也是不信神者了。

5、 ①﹝法﹞谢和耐:《中国和基督教——中国和欧洲文化之比较》,耿昇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9页。 

6、历史哲学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它涉及到历史学和哲学这两个学科、两种不同的知识领域,但又不是这二者简单的捏合,这就不能不给研究它的人增加某种困难。要研究历史哲学,就必须具备两种知识:一是需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二是要有深厚的哲学基础。

7、古代希腊文明有过辉煌灿烂的成就。它产生过像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波里比阿和普鲁塔克这些伟大的历史学家;也出现过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然而严格说来,希腊人却没有创造出一种真正的历史哲学。

8、④法国面包商用以刻记赊售面包数量的taille(木筹),与达依税(即1789年以前实行的军税)是同一个词.———译者(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9、第8卷.查理十二传·彼得大帝在位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史  吴模信/吴煜幽  译

10、允许人们在皇宫中的一张桌上写下他们认为朝政中应收谴责之事……官府的意见从来具有法律的力量”“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定,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这种行政制度下,皇帝要实行专断是不可能的”,“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

11、②法埃通,希腊神话中太阳之子。他得到父亲允许驾驶太阳神的四马金车出游,因离地球太近几乎烧毁了整个世界,被主神宙斯以雷击死,推入深渊。——译者

12、第“先祖者,类之本也”,没有祖宗哪来的我们,中国人的生命观是一种前后相续的生命观,个体的生命是父母生命的继续,所以不能忘祖宗;

13、跟我们的生存环境搞好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14、69﹝法﹞伏尔泰:《论宽容》,蔡鸿滨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第76页。 

15、“人文”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它最初是跟“天文”相对提出来的,在古籍《周易》的《贲卦•彖传》中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后面的意思是,我们通过对天文的考察,可以看到一年四季的变化;通过人文,就可以教化天下,让这个社会发生变化。所以,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文化成”。

16、1765年,伏尔泰为《哲学词典》增添了一个新条目——“哲学家”。他在这个条目中为孔子写下了下面的赞誉之辞:

17、第一个问题讲出来可能会挨骂,因为我是很不赞成提倡软实力。我当时就觉得是不是不要把出发点放在软实力上,而是应该有别的说法,比如可以说提倡文化影响力。我觉得文化影响力要比说软实力好一点,软实力概念由美国约瑟夫·奈(编者注:生于1937年,哈佛大学教授,曾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以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而闻名)提出,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内在吸引力,在国际上获得利益的能力,最根本是得到自身利益,而文化吸引力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他们来说,软实力是以征服别人、获取私利为唯一目的,披上伪装的一种本领。他们极力膨胀自己的文化和软实力,是为了压制其他文化可能产生的吸引力,认为对方是一个威胁,特别是对中国更加注意。其结果就是精神殖民,用他们的文化和思想来进行指引,对全球文化实施单边统治。我觉得这是美国提倡发展软实力的最根本理由和考量。 

18、到了21世纪,由于中国学者的努力,正在产生一些中国新思想,并引起世界性的振动,得到世界认同,当然,还不是非常多。 

19、首先确立事实,然后从中找出结论。他们尊重历史事实。法国历史学家维拉尔认为,实证主义,后来又有一种主观主义的新实证主义,不过主张这种新实证主义的在哲学家中间比在历史学家中间更多。他们承认历史学家的职责在于研究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无须问一问这些事情为什么发生;又在于不断地说明人事的无限变迁,从而证明人事方面永远没有必然性在支配着。实证主义实际上就是把自然科学不加分析地生搬硬套地加进历史研究领域里来。

20、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说到:“我觉得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孔夫子,对于他的国家的上古时代所作的见证;因为孔夫子决不愿意说谎;他根本不做先知;他从来不说他有什么灵感;他也决不宣扬一种新宗教;他更不借助于什么威望,他根本不奉承他那时代的当朝皇帝,甚至都不谈论他。”在另一处他说:“再说一遍,中国的儒教是令人钦佩的。毫无迷信,毫无荒诞不经的传说,更没有那种蔑视理性和自然的教条。” 

21、在这里,伏尔泰显然没能理解“上帝”一词在中欧文化中的不同含义,将欧洲基督教文化中的“造物主”比附为中国文化中的“天”。类似与宗教有关的误读,在伏翁的其他著作中同样存在:“他们只要看一看幅员广大的中国的皇帝们的历代诏书,就可以看出这类诏书都是些训词,而且满篇所谈的不外是神明,赏罚严明的主宰。”“他们从远古时代就承认有一位独一无二的上帝;上帝以下什么属神都没有,在上帝和人之间什么神仙或魑魅魍魉都不存在;什么显圣、降神谕之类的事也没有”这种误读的影响颇为巨大:一方面,在两派耶稣会士及学者的论战过程中,重要的儒学文献译本都陆续在欧洲出版,引发了欧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浪潮——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礼仪之争”的结果是雍正帝、乾隆帝开始颁布“禁教令”,中国自此丧失了由欧洲输入近代科技、图书典籍的重要渠道。明末清初,在传教士影响下,原本已孕育出的一批初步了解掌握西方近代科技、天文历算的知识分子,与一批初步接触西方文化、宗教的贵族士绅。前者如徐光启,“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与“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深得泰西技法精要。后者在明则有宁阳王朱翊漱入清则有宗亲苏努诸子翊漱“全家悉从而入教,青州济南及其他山东诸城官吏数人亦入教”62;苏努诸子书尔陈等,先后受洗入教,“抓住一切机会向族人以及苏努本人宣教”。截止礼仪之争爆发前,中国天主教徒人数由万历朝两千余人发展到二十万众63;或许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对欧洲文化仅仅一知半解,但从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角度而言,不失为一种有意的尝试。然而凡此种种都伴随着禁教风波或烟消云散,或淹没不彰中国与这次极为重要的近代化契机失之交臂,逐渐落后于欧洲的脚步!可见,文化误读的影响是何其深远,危害何其巨大:转瞬之间,可推动民族文化之舟乘风破浪,一日千里;反之,延滞历史之舟的前进航程!

22、(22)巴克尔(HenryThomasBuckle1821-1862),英国历史学家。

23、“文化与文化相处,最根本就是对话,对话是一种面对面的关系,而并不是像以前那样,要统一思想,我的思想把你覆盖、同化。这个问题在国内是挺严重的,很少尊重别人的思想。” 

24、32﹝法﹞狄德罗:《哲学思想录》,载《狄德罗哲学选集》。第17页。 

25、(6)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354-430),早期基督教神父。

26、明朝统治了276年,最后又被它早先赶走的鞑靼人的后代所推翻。经常总是这样:在悠悠历史中,世界各地,最有教养、最富裕、最文明的民族不得不屈从于野蛮、贫穷而强悍的民族。最后,只有改进了的火炮才能使弱者与强者势均力敌,把野蛮者加以遏制。我们在本书的第一章已经说过,当时中国人还没有使用火炮,尽管他们早就发明了火药。27

27、“文化的交融是双方的选择。可是我们过去有一个特点,总是把中国认为最好吃的,不管你吃辣还是吃咸,都要塞给你。选择的权利应该是双方共同的,而不是我们给人家安排什么。” 

28、黑格尔坚持自然和历史是不同的东西,因此他拒绝通过自然来研究历史。他区别了自然的非历史过程和人类生活的历史过程,这是正确的;但是以否定进化的学说来强调这种区别,就是错误的了。柯林武德在评价黑格尔时曾说过,在黑格尔看来,历史学家的任务是不仅要知道人们都做了些什么,而是要了解他们都想了些什么。

29、关于态度,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并充满热爱,如果不热爱自己的文化,那还宣传什么?面向世界还干什么?所以,主要是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自觉,而且要对他人的文化有一种同情的了解,现在有些人就认为中国特别好,西方根本不值一提。 

30、我们看到,这里的孔夫子,已然是一位世俗哲学家。这个形象虽说简单,但却更接近真实的孔子。它出现在《路易十四时代》第39章《中国礼仪之争》中。在撰写《中国礼仪之争》一章的过程中,历史学家伏尔泰不会不考虑:中国人为何对古代贤哲孔夫子如此尊崇?孔子学说不仅滋养了中国这个古老而高度文明的国度,而且还两次同化了外族入侵者,那么,如此智慧、如此富于教育意义的孔子思想其实质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高度关注人类思想史的伏尔泰肯定不会满足于一般的、表面的了解,他必然会反复阅读所有能找到的书籍,认真研读思考,然后才有可能去描绘出我们在上文提及的那个道德先师孔夫子的形象。

31、 ⑨何川芳:《中外文化交流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第761页。

32、这些被译介的中国古代典籍自然不会被伏尔泰所漏过。在启蒙思想家中,伏尔泰是对中国最为关注、最感兴趣的。他一生曾在近80部作品,200余封书信中论及中国。而在他的笔下,“孔子”和“儒学”是两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33、最早使用“历史哲学”一词的是法国哲学家伏尔泰。伏尔泰于1765年出版了他的《历史哲学》一书,本书是专为夏特莱侯爵夫人(1)而写,最初是以单行本出版。后来本书作为“导论”收入《风俗论》一书中。

34、在探讨伏尔泰对中国的文化误读之前,有必要对中欧交流史上出现过的文化误读进行简短回溯,因为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一个历时几个世纪的渐进过程,是一个正解与误读共生共存的过程,是一个熟悉与陌生始终相伴的过程。第一阶段是十五世纪前,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主要通过旅行家们的游记,尤以《大汗国记(L`histoireMerveilleusePlaisanteetRecreativedugrandempereurdeTartarie)》、《鄂多立克游记(LesVoyagesdufrèreOdoricdePordenone)》和《马可·波罗行记(LeLivredeMarcoPolo)》最负盛名,但其中存在着大量文化误读。现摘录一段鄂多立克的口述记录:

35、《风俗论》一书也是专门为夏特莱夫人而写的。在伏尔泰看来,“历史哲学”就是寻求在其整体上理解历史、理解支配历史的那些原则及它可能隐含着的意义。

36、近现代所谓的历史哲学,一般指西方唯心主义的历史哲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则被称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简称“唯物史观”。

37、70﹝法﹞伏尔泰:《风俗论》上册,第3页。 

38、此后,伏尔泰在大量作品中更详实地介绍了孔子及儒家典籍,甚至直接征引中国智者的语录。这充分说明了,在“反无耻之战”中,他确实是更加用心地研读所有能找到的相关著述的。

39、《伏尔泰文集》10卷,收录有伏尔泰在哲学、历史和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和经典作品如《哲学词典》《风俗论》《老实人》等之外,还收录有鲜见或从未出版过中译本的作品,如《论宽容》,以及以中法双语呈现的哲理诗《咏里斯本灾难》,全面展示了“法兰西思想之父”伏尔泰的思想。

40、确实,中国的法律不谈死后的惩罚与褒赏;中国人不愿肯定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他们与一切开化的伟大民族之间的这一差别是惊人的。地狱之说虽有用,但中国人的政府却从不采纳。他们只满足于鼓励人们虔诚敬天和为人正直。他们相信,一种一贯实行的正确的政治制度,会比一些有可能受到攻击的舆论起更大的作用;人们更害怕的是现行的法典,而不是未来的律令。我们在后面还将谈到另一个小得多的民族,其观念与此大致相同,或者不如说没有任何观念,但却是以其他民族根本不了解的品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概而言之,即当迦勒底人开始其历时1900年的天文观察——观察结果由卡利斯泰纳送到希腊——时,中华帝国已经光辉灿烂地生存世间。当时婆罗门统治着印度的一部分,波斯人已有他们的法律,南方的阿拉伯人,北方的斯基泰人还都在帐篷里。

41、⑦大加图(前234—前149),古罗马监察官,大力维护罗马的“古风”,同一切希腊的影响作斗争,以刚正不阿著称。洛比塔尔(1507—1573),1560年任法国大法官,主张宗教宽容和温和政治,曾致力平息宗教纷争。——译者

42、49﹝法﹞伏尔泰:《风俗论》下册,第102页。 

43、所谓工具型文化误读,指作者出于某种目的,抛开历史的真实,对异域文化做出符合主观意图的曲解,以此为工具,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梁启超所谓“移植于本国,以造福于其同胞”即属此类。正如葡萄牙亨利王子号召人们去东方找寻“约翰长老”,至于“约翰长老”是否存在,名字是普雷特尔-约翰或普雷特-约翰无关紧要;关键是此为口号,葡萄牙航海事业异军突起,成为早期海上霸主之一。

44、(43)兰克(LeopoldVonRanke,1793-1886),德国历史学家。

45、有的中译本将这段话的最后一句话翻译成了“这样历史学就过渡到了‘科学’”这显然是错了,而且意思满拧。

46、(31)卡西勒(Ernst.Cassirer,1874-1945),德国哲学家。

47、 ⑩﹝法﹞伏尔泰著,粱守锵译,《风俗论》下册,第90页。

48、伏尔泰(1694一1778)与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这是人类思想史上两个如此响亮的名字。他们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东方,但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49、古人讲:“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做一个君子,要非常警惕物对人的德行的损害,要提升德行,不能被物用。在中国的人文思想里面,非常强调人文教育,核心就是人的自我德行的提升。很多人认为,人本主义是西方来的,却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东西。

50、14﹝法﹞伏尔泰著,粱守锵译,《风俗论》中册,第2页。

51、33直到18世纪下半叶,《通鉴纲目》的出版才“向西方首次系统的介绍了中国通史的知识”。参见张芝联:《中法文化交流》,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3页。 

52、楼宇烈,1934年12月10日生于杭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85年9月起);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1985年12月起);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89年12月起)等。代表著作:《国学精神--中国的品格》。

53、③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乐黛云、﹝法﹞勒·比松主编《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10页。

54、实证主义在19世纪对历史编纂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大大推动了对历史记录的考订和历史材料的积累。“19世纪科学对历史解释的第一个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使历史家深刻地认识到研究事物根源的重要性。”(27)实证主义者试图把社会现象从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且把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中的法则引进到社会研究中来。

55、(46)参阅“从思辨的到分析的历史哲学”,载《世界历史》1986年第1期。

56、在好几个省份都有人承认被废黜并自缢身死的末代君主的几个或真的或假冒的儿子为皇帝……但满族的大篡位者终于战胜了所有的小篡位者。有一位汉族将军曾一度遏制了他们的进展,因为他有几门炮……满族人尽管没有炮,还是战胜了有炮的汉人,这是很了不起的。28

57、兰克的名言就是“如实地叙述事实”。他标榜所谓“用事实来说话”。这是典型的“客观主义”历史研究法,其实这一点是做不到的。正因为如此,兰克学派缺少对历史的理论总结和概括。

58、39(唐)王翰:《凉州词二首》,(清)曹寅编《全唐诗》卷156《王翰》,清康熙扬州诗局刻本,第4页。 

59、20﹝法﹞伏尔泰:《风俗论》中册,第54页。

60、正是在这场论战中,中国传统的典籍——其中主要是儒家典籍——被耶稣会传教士们大量翻译成了西文。至1789年止,四书的全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均已被译成法文,而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也已通过节译、改写、简介等方式被介绍给了法国公众。

61、汤因比是当代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汤因比的历史哲学是向神学阶段的复归。在汤因比看来,上帝不仅是一个历史事实,而且是最高的历史事实,宗教是唯一值得历史学家注意的题材。把历史转变成为神学,确实是理解全部汤因比历史哲学的钥匙。汤因比在《文明经受着考验》的“序”中这样写着:

62、第三点是尚化。中华文化的尚化,早在庄子的时候就提出来了,叫做“与时俱化”。“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等均体现了“与时俱化”,学习与包容的“尚化”思想。

63、可见,“仁”字浓缩了儒家学说中所有关于人学的层面。正是这样一种人本主义最使伏尔泰激动。伏尔泰终其一生,都在不懈追求这种人本主义,积极耕耘这种人本主义。希望将人视为人,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恰如法国文学史家雷蒙·纳弗所总结的:“他的书自始至终只有一个焦虑:人;一个事实:人。”

64、(35)参看《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25-226页。

65、第因为出生于牧师家庭的原因,他经常和外国人来往,成为朋友,比较了解周围的人,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更理解西方读者的文化趣味,能够将心比心的针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而不是向西方灌输或宣传,更不是炫耀什么“软实力”。林语堂把外国人当朋友,同情的了解。 

66、在他们看来,自然科学包括两件事:首先是确定事实;其次是构成规律。“历史的过程对于实证主义者来说,在性质上与自然的过程是一样的,而这就是为什么自然科学的方法可以应用于解释历史”泰纳提出了自然环境决定论,他用种族、环境和时间三项标准来衡量一切心灵的产物。

67、但是,这两部书却是最早探讨历史认识问题的正式著作,他们在各自的国家里向读者介绍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德国开展的一场关于历史主义的论战。到1951年沃尔什(4)的《历史哲学——导论》出版,开始出现了“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一词,“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开始取代“思辨的历史哲学”,而成为与之相对立的新学科。这个转向与西方分析哲学的兴起与热潮是密不可分的。

68、自己把内心各种各样的欲望管束好了,达到身心的和谐。

69、29《明史》卷325《佛郎机传》,第8431页。 

70、 63N.Standaert,ed.,HandbookofChristianityinchina,VolumeOne:635-1800,Leiden:E.J.Bill,2001,p.382-364此处指精通西方历算科技者淹没不彰,然禁教之后信奉天主教者并非难觅其踪。以徐光启家族为例,“其后人信仰生活在雍正、乾隆后高压禁教政策下仍可贯穿久远而未全然衰竭,其家族也成为中国罕见的天主教世族。”参见刘庚华:《徐光启姻亲脉络中的上海天主教文人:以孙元化、许乐善二家族为中心》,载《世界宗教研究》,2009第98页。 

71、德国历史学家梅尼克(20)曾这样评价伏尔泰:伏尔泰的上帝是一个资产阶级保护人的上帝。在伏尔泰的一系列著作中,包括他那脍炙人口的讽刺小说中,他辛辣地嘲笑了天命论,他把历史事变理解为自然过程中的必然与偶然的结合。他一方面抨击神学目的论,把中世纪教会的神权统治看成是黑暗的统治;一方面又相信历史的进步,即历史是在光明对无知愚昧的斗争之中求得进步的。

72、所以,中国的人文精神,就是通过教化来让人认识到自己的身份、义务,管束好自己。中国的人文主义是自觉自律的,这样才能跟各个方面搞好关系:

73、1770年,伏尔泰在《哲学词典》中坦陈他对研究儒学的热情:“我认真研读了他(指孔子)所有的著作,我做了摘录。我在那里边只找到最纯正的道德,没有一点江湖骗子的色彩。”伏公的《页边笔记》和札记本都向我们证实了上面那段自述的真实性。在《页边笔记》中,举凡涉及孔子,涉及儒学的著作,伏尔泰都做满了标记,画满了下划线;而在札记本中我们也能找到诸多有关儒学的笔记,有时甚至还有他整段整段抄录的孔子语录。此外,他的个人藏书中也收藏了大量相关书籍,这从另一个侧面再次证实了伏公所言为真。

74、至于霍尔巴赫,更是认为“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他主张的道德理性取代宗教,和以道德理性指导政治,更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另一个思想家魁奈提出的“以自然秩序为人类所有立示、所有政治、经济及社会行动的最高准则”,则来源于《中庸》所言“天命谓之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以他说“自然法则为人类立法的基础和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这种制度是政府的基础,但对这种制度的必要,在所有的国家中,除中国外,都被忽视了。”在魁奈的评价中,儒家哲学是高于希腊哲学的。 

75、其实一种思想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与当时社会紧密相关的。罗马帝国的灭亡刺激了圣奥古斯丁,同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也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历史哲学并不凭空而来的。

76、在社会科学方面:16世纪利玛窦将《易经》与儒家经典《四书》一起翻译成拉丁文,介绍给欧洲;19世纪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里,在专门论述《易经》中,充满赞美之词,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我一生中最大遗憾就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20世纪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对《易经》有着浓厚的兴致,受其启发提出了心理学上的“同时性原理”,言“古老的大师的思想比西方心灵的哲学偏见,对我来说价值更大”。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将《易经》称为“万有概念宝库”。

77、第中国文化有它的有效性,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这一点我也说不清楚到底为什么,但起码有一条,就是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是非常独特的,其信息的综合性和“尚一”有关系,一个字里面把什么意思都包括了,既有声音又有逻辑,既有形象又有结构。中国文化是一种有效的文化,又是一种能够自我调节的文化,一种随时能够改进的文化。为什么?比如孔子这句话我们一听就觉得了不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不贤而自省,那么联系一下,你有没有这样的问题?这是中国文化很了不起的地方。中国早就有些大人物,希望我们的文化能够不断地往前推进。中国文化推崇经世致用的人才,李白诗歌中讲到,“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他认为鲁国那些腐儒,实际上解决不了问题。李贺也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人,但是连李贺的诗里头也写到:“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后来的思想家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等,也有这样一面。所以在中国,早就有对自身文化进行挑剔、期望它有所变化的思想。这和现在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致的。

78、我来到一个大花园,二僧开始敲锣……数千只从未见过的非常奇特的野兽从洞穴中闻声而出,其中我认识的有野猫、猴子、狼,还有有角的人面动物和其他许多怪物。我问带我来之人,这是怎么回事?他回答这些动物是达官贵人们的灵魂,他们饲养它们是为了敬爱上帝。⑦

79、此外,君师中的“师”也是广义上的,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就是老师,在社会教育中,各种各样的新闻媒体也是老师。

80、伏尔泰写的是世界史,而不是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历史。他特别反对把所谓的世界史以犹太这个小民族作为描述的对象和立论的根据。他看不上那些把世界上四分之三的地方置诸脑后的所谓世界史著作。

81、(9)古奇(GeorgePeabodyGooch1873-1968),英国历史学家。

82、在这场真正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充当媒介的,恰恰是18世纪欧洲来华的传教士们。他们一方面在中国努力传播西方知识,另一方面,在相反的方向上,他们也更加卖力气地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而在这后一方面,我们仍然要首先提及利玛窦,尤其要提及他创立的独特的汉地化传教法。

83、文化与文化相处,最根本就是对话,对话是一种面对面的关系,而并不是像以前那样,要统一思想,打通思想,我打你通,让你的思想与我的思想统我的思想把你覆盖、同化。这个问题在国内是挺严重的,很少尊重别人的思想,总是用自己的思想去覆盖别人,特别是回想一下文化大革命,提倡五个统“统一领导、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舆论、统一行动”,如果真正贯彻,就没有什么生机了,就没有什么不同的东西可以发展出来,大家都一样,还有什么新的东西出现。中国人的创造为什么现在发展很慢,就是因为大家都统新思想萌芽受到弱视。所以,对话要承认差异,“如切如磋”,总是在摩擦,“如琢如磨”,总是在互相的琢磨,完全是和平的。 

84、国际性的历史哲学杂志《历史与理论》(HistoryandTheory)于20世纪60年代初创刊,这本杂志的问世对历史哲学的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它的创刊说明了在西方学术界,历史哲学这门学科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越来越了解它的重要作用。

85、财产受到法律保护……尽管有时君主可以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熟悉的少数人,但他无法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不认识的、在法律保护下的大多数百姓

86、第一点是“尚德”。这一点大家都明白,传统文化认为德是权力合法性的依据,“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现在的提法也是以德为先。

87、内容来源:《文艺报》2020年10月19日2版

88、第三种是哲学的历史。黑格尔认为哲学与历史的区别在于:历史是把现在与过去发生的事变记录下来,而“哲学事业的努力似乎和历史家的努力恰好相反”。

89、他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对实证主义者和德国唯心主义者提出了挑战,因为这两派都认为欧洲文明代表人类历史的顶点,而斯宾格勒则认为西方文明只是许多同样文明中的一个而已,而且这个文明正在走向没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于世界的命运如何,人们正感到左右彷徨之际,斯宾格勒的观点无疑在西方世界引起一个不大不小的震憾。西方文明到底没落没有,还有没有希望?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斯宾格勒以暗淡的笔调预言了所谓西方的文化行将没落。

90、62﹝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67页。

91、我们现在常常念《三字经》。《三字经》一开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中的恶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人性中的善没有得到发扬,才会出现恶。

92、沃尔什曾这样评价实证主义,他说:实证主义的“目的就是要从纯粹迷信和胡乱猜测之中筛选出真正的知识来,并提供一种手段把此前认为是形而上学的思辨领域的题目置之于一种健全的科学基础之上。这种哲学曾对19世纪的历史编纂学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它的主要建筑师就是法国作家奥古斯特•孔德。”沃尔什认为孔德要把各种事实都“塞进一个僵硬的框架里”,而“它是被构造出来以适合于孔德本人的偏见的。”(26)

93、 24﹝法﹞伏尔泰:《老实人》,载《伏尔泰小说选》,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24页。 

94、 37﹝法﹞伏尔泰:《风俗论》上册,第246页。

95、关于大同思想网:成立于2012年9月1日。由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之原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杜钢建、青年学者枕戈、天地人律师事务所邹红艳律师、岳麓书院唐宏站博士发起,并有学界代表人物郑佳明、卢德之、秋风、林安梧、伍继延、何真临、曾亦、杜文忠、黄守愚等一大批学者支持的文化学术网站,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践法治中国为当下目标,弘扬王道文化、中道思想、大同理想,并希冀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求大同,存小异”,也是大同思想网的基本出发点和立场,希望借此促进各种思想学术派别的平等对话和全面融合、达成共识,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巨变时期的历史变革贡献微薄力量。

96、在自然科学方面: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茨发现六十四卦符号竟然与二进制原理完全吻合,说“中国的伏羲大帝已经发现了二进制”;丹麦著名物理学家发现太极图竟是量子力学互补性原理、并协原理的形象说明,并最终选定太极图作为他的族徽;美国当代物理学家卡普拉认为卦象符号具有通过变化产生动态模式的观念,与现代物理中的S矩阵理论最为接近;德国生物学家,从太极八卦图受到启示,提出遗传基因的阴阳假说。

97、在伏尔泰眼中,中国的确是一个相当理想的国度,无论是从政治制度、法律、对于宗教的态度还是从道德或者日常的待人接物的态度上来看都是如此。他认为中国这个巨大古国长久存在的理由就是因为中国人有着最好的道德和法律。“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儿女孝敬父母是国家的基础。”伏尔泰说,“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那就是奉行孔子的法律的时代。”特别重要的是“他(孔子)不是先知,他不自称得到神的启示,他所得到的启示就是经常注意抑制情欲;他只是作为贤者立言,因此中国人只把他视为圣人”。(《风俗论》上册,第253页)

98、文艺复兴是一个思想世俗化的运动,对于人的智力和人体美的引以自豪的喜悦心理取代了中世纪理想中的忧郁的禁欲主义,对人类在世间的成就的研究取代了对人的精神特质和死后情景的思索,这种新精神在历史研究领域里也反映出来,人文主义的历史学迅速传遍欧洲。所以历史哲学的世俗化开始于启蒙运动以后。

99、35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4-3314页。又见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第54-58页。 

100、 15戚印平:《远东耶稣会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第121页。

101、18﹝法﹞伏尔泰:《风俗论》中册,第54页。 

102、到了20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此时,欧洲的思想家又开始反思:战争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很明显,是资源财富的争夺。这就意味着人的自我失落,人被资源财富、科学技术支配了。人刚从神的脚下站起来,又拜倒在物的脚下。

103、美国洛杉矶保罗·盖蒂博物馆藏 手持青花茶碗

104、对于人类来说,不论在哪一方面,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要比取得巨大进步来得缓慢。我们可以回忆一下,500年前,不管是在北欧,在德国,还是在我国,还几乎没有一个人会写字。今天我们的面包商还使用着的刻记赊售面包数量的木筹就是我们过去的象形文字和账簿。过去收税也是用这种木筹来计算,现在乡下还有达依税这个名称,可以证明这一点④。我们变化无常的地方习惯法,是在450年前才开始以书面形式制订的,这说明从前书写的技艺是多么稀罕。总而言之,没有一个欧洲民族在半个世纪中,在所有的艺术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不比自蛮族入侵至14世纪这段时间更大。

105、54﹝法﹞伏尔泰:《风俗论》下册,第18页。 

106、(10)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商务印书馆1989年10月版,第68页。

107、(23)泰纳,(Taine,HisppolyteAdolph,1828-1893),法国史学家及评论家,著有《现代法国的起源》等。

108、(20)梅尼克(F.Meinecke,1862-1954),德国历史学家。

109、在伏尔泰看来,理解历史要从大处着眼,而不应注意细枝末节。因为“这样研究历史,就可以上下古今尽收眼底,而不致陷于扑朔迷离。”(16)伏尔泰认为写历史不应根据奇迹,也不能根据神话,而要根据历史事实。他彻底地否定了历来那些按照神话传说来写历史的人。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